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杨振宁人物事迹简短-杨振宁作文素材【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的一代物理学家重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杨振宁的人物事迹简短-杨振宁作文素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杨振宁的人物事迹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杨振宁的贡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方程
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慢慢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年菲尔兹奖颁给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粒子物理学
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统计力学
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凝聚态物理
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个人文章
《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作的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术讲座
《物理学的诱惑》、《Some Recent Progress in Cold Atoms Research》
论文报告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
翻译会歌
亚运会歌确定《重逢》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著名音乐人捞仔捞仔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
其他贡献
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杨振宁人物评价
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网易评)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腾讯评)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物理学家戴森评)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评)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杨振宁的人物事迹简短-杨振宁作文素材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