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念水位》读后感(完整),供大家参考。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时代变,观念转,公民意识步步高,民主水位不断涨
断断续续地读完《观念的水位》,更像是一种启蒙,一种思想上的开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也不是狂风暴雨的冲击,它只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思考去不断重复和提醒自己,如同在千里长堤上开一个小口,假以时日,水到渠成。
社会变革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观念是水,社会生活是船。社会长远的进步,不能只靠暴力,用观念战胜观念。简单地说,打破固有的思维,促使每个人用更多元的角度,更理智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和观察问题。英国著名自由主义者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说:“今天这个时代,自主思考、独立行动就是造福你的种族。” 我们总称我们深受教育体制之害,学的是哑巴英语,习惯了所有的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没有发散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实际上,我们明明知道大学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却仍然在选课的时候对老师不点名不考试期末给高分的科目趋之若鹜,哪怕那完全不是我们兴趣;我们明知道大学论文抄袭成分是有违诚信原则和学术原则,却放纵自己去抄,也许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字改写了,加进了很多深奥得自己也看不懂的理论,但是其中又有多少是自己的思考,多少是自己的观点? 我们总是很容易沾沾自喜地以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我们总是很容易地把自己定位成“最正确”的角色,殊不知我们的行为也起了教育制度下推波助澜和默许的反作用。链条足够长的时候,每一个人所起的作用都看似不重要,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法改变无法撼动,甚至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我们口口声声说日后有一天当上了教育部长一定要彻底改变这个教育制度,就好像选民以为最高领导人换个面孔,把奥巴马推上台就可以在家里心安理得地等待全新生活的到来。但事实上真的有可能吗?维持或改变这个教育制度,不仅仅有教育部长,还有老师,有家长,有学生,有我们每一个最平凡的普通人。套上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看自己,看看别人,看
看这个链条上的每一环所起的作用,正如刘瑜所说, “从隐身的集体中抽身而出,恢复成一个为自己独立负责的人,看看雨滴是如何汇集成河”。在和政府博弈、和不合理制度对抗中,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弱,我们也应该变得更强。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在不断提高,我们开始对曾经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随着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批判性公民”出现,赶着我们并不信任的政府一点点的脱胎换骨,走向公开,透明和民主。
《让政治变得家常》中提到剑桥市政府网站作为一个互动性的服务网站,其内容是关于生活鸡毛蒜皮的便民信息。而我们的政府网站的主要内容呢?抱歉,我很少关注。我每天看报纸,却不怎么关心政治,大概就是刘瑜所说的“理性的无知”: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可以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很多学生跟我一样,不喜欢谈政治,甚至对带有政治性色彩的事务有一种自然的排斥感。我们带着“被强制思想灌输”的感觉,反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觉得这些标签式的方法论就跟喊口号似的虚空一片,但可笑的是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去认真了解过它们。
我们逃避政治,一方面出于对“思想不自由”的抵触和逆反,另一方面出于对虚无政治的无感。民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的自由,因为自由哺育观念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不能包治百病,曾经疯狂推崇马克思主义也跌过跟头撞过墙,我们要追求的“水位”,不仅仅只是一种知识的普及,更应该是科学而全面的探索吸收。另外,政治不是都是形而上的,政治可以更家常,可以是能不能翻墙去外国的网站,体育公园建多少篮球场放多少乒乓球台,停车场如何规划收费等等民生小事。政治不是政客的游戏,政治是常识。这样“揭开神秘面纱不再高高在上”的政治,我想大家的参与度和积极度会更高。而转变了这样的观念后,也许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迟早政府要提交报告,要作出决策,要订立法律法规,我们将发出更理智的探讨,更“技术”的分析,有理有据,不再是空洞而毫无意义的煽情和谩骂,也不再是追风捕影的盲目。期待更公开、透明和民主的政府,期待更“学术性”的全民政策探讨,也许近期的茂名 PX 事件可以有更完美的结局。
最后,这不一定是最美好的时代,但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
推荐访问:读后感 水位 观念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观念的水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