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交流材料三篇【完整版】

时间:2022-07-12 13:42: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交流材料三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交流材料三篇【完整版】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交流材料三篇 (一)

 “安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守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从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湖北发展的内在要求,到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再到明确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前进路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从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高度,突出强调要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和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都决定了我们要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安全因素。着力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

 要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湖北江河湖库众多,治荆楚

 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要通过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守住水安全底线。通过强化治山理水,加强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要坚决守住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生态大省、农业大省,是湖北发展的突出优势,更是湖北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 500 亿斤以上,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湖北力量。

 要坚决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特征更趋明显,“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模式不可持续,更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要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增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储备能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以及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方面推进,不断增强发展韧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要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湖北,筑牢社会中每个人的安全感。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发展的目标越是远大,发展步伐越向前进,越需要我们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筑牢安全屏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新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围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置于“六大目标”之首,从实践路径上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部署。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湖北发展的内在要求看,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湖北是科教大省、制造业重地,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用链条较为完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同时也要看到,我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还不够强,科教人才优势发挥还不充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必须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着力解决一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中的重大“卡脖子”问题,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和产业集群。

 立足湖北的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一系统性、重塑性的战略机遇,“三高地、两基地”建设特色鲜明、路径清晰。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既要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培育壮大高科技优势产业集群,又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营造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良好创新生态。打造制造强国高地,要持续做强我省汽车产业优势,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推动汽车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以“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要构建数字化平台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化引领区和产业数字化先导区,大力拓展数字化应用,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能建造,打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种业发展水平,夯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现代农业要素保障和平台支撑,持续做大做强“荆楚粮油”等湖北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基地,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

 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锚定科技强省目标,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构筑坚实支撑、注入澎湃动能。

 (三)

 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蓝图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要加强县城建设。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乡村,既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县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在推动就地城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要提高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特别是提升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平台、资源、服务下沉,强化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县城建设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建设模式,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实际需要,优化县城开发建设方式,彰显县城及乡村自然、产业和文化特色,严格控制县城建设密度与强度,建设适合县城特点的小型化、分散式基础设施,推动组团式综合开发,让县城真正成为吸引人、留得住人的地方。

 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湖北是农业大省,各地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和资

 源,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深入合作,建立紧密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完善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实现“农民保收、城市保供”。

 要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健全服务“三农”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市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平台向镇村延伸,破解“办事远、跑腿累”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就地就近就能把事办好。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引导更多资源、资金、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人口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要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立足做强基层,建设完整乡村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基层服务群众的条件、能力和水平。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从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

 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实施强县工程的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核心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要着眼于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健全城乡统筹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治理体系,让县域发展更有质量、更具活力,才能更好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推荐访问:湖北省 党代会 完整版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交流材料三篇 湖北省十一届七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