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赏析诗歌,了解“兴”的特征——触景生情,托物兴词。
3.学习重章叠句的写法,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课前预习】
1.作品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篇,也称“诗三百”
(2)《诗经》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 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 40 篇。
而《关雎》是这 305首诗中的第一篇。
(3)《诗经》在写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种。“赋”就是直接铺叙,“比”就是比喻或比拟,“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在《毛诗序》中被称为“六义” (4)重章叠咏的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菜
寤寐(
)
蒹葭 (
)
伊人 (
)
溯洄(
)
湄 (
)
跻 (
)
坻(
)
涘 (
)
参差 (
)
琴瑟 (
)
芼 (
)
3.解释词语 窈窕
左右流之
寤寐
蒹葭
参差琴瑟
采采
未已
苍苍
思 4.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课内探究】
一、
理解诗歌 请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来描绘诗歌的情境。
例:1.《关雎》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2.《蒹葭》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二、深入探究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 5.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3.《子衿》与《蒹葭》对比阅读,分析表现手法的异同。
二、中考链接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1 分)
2.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2分)
3.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2 分)(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答案
【课内探究】
二、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拓展延伸】
一、1.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二、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 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 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 分)。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 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 分)。
三、1.重章叠句 2.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3.D
推荐访问:诗经 两首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