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作业(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21 19: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下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作业(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双减下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作业(精选文档)

 

 双减下 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作业

  为什么我们一谈起作业总是要求减轻负担?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对作业的研究还不够,不够清楚如何通过设计、管理让它对学生学习产生最大效能。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回到作业的价值上,再围绕价值厘清我们如何设计高质量作业。

  作业究竟为何存在,要发挥什么作用?

  在关于减负的讨论中,有人曾提出要取消作业,但实际上,作业必须存在,它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老师要在短短 40 分钟、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达成所有课程目标比较困难,学生的能力有差异,一部分学生需要在课后去提升能力。如果要抵达一个高质量目标,我们就要考虑,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了,如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养成习惯。

  如此一来,作业的定位就清晰了:它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必要补充,是课外的练习,是老师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实现教学任务,而利用非教学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

 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表达作业与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关系。

  那么,为什么作业能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习惯呢?

  有四个理论能做出了重要支撑: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杜威的作用学理论。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学习完了之后会遗忘,而且按照先快后慢的顺序进行,因此,老师的作业布置就起到了一个知识复演、防止遗忘的作用。

 再来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灌输来的,而是每个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去加工、理解、建构而成的。每个学生的原有知识不相同,所以结果不一样,当学生无法在课堂里把体系完整建构起来,我们就利用作业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坚固知识网络。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指事物的原理定理;程序性知识——真正的核心性知识,也就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而在课堂内,老师更多在讲原理、定理,没有足够时间让孩子真正形成智慧技能去解决问题,于是,作业就承担起了这样的作用。

  杜威的作用学理论表示,我们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可能会记住,但只有做了才能明白。所以,当孩子们能够在课外时间走进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就能形成长久的记忆。

  基于这些理论,我们来看看作业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高质量作业的特点。

 作业有什么特点?高质量作业是什么样的?

 第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的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巩固的部分作为作业内容。

  第二,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在课外,没有老师的监管和家长的陪伴,怎么办?作业内容必须要把孩子的情感调动起来。

  第三,做作业,是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学科知识的个性化极强的过程。今天到底要在哪个学科多下功夫,到底先做哪个学科的作业,往往是学生自己决定的,并且,每个孩子做作业的过程,都是在做自我的加工和调节。

  第四,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孩子在学校里生活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作业是把孩子带到社会中不断完善经验、认知与情感的建构。

  因此,高质量作业的模型首先应该满足这些要求:关联目标;激发情感;题量、难度适中;连接生活。

  高质量作业的核心是先把目标定下来,它关联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以“我喜欢”做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我能做”与“我主动做”支撑。

  怎样激发情感呢?有两点很关键:题目要有趣味性,内容要有挑战性;

  如何实现“我能做”呢?要有基础性,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建立大概念、大观念,也要有适切性,从作业内容、难度、数量等方面的匹配;

 如何实现“我主动做”呢?要有生活性,要联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关联孩子个人成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愿意解决跟自己有关的问题。

  以上五点之外,还要让孩子持久地“我愿意”“我喜欢”“我主动”。怎么办?就是把作业变成作品,让学生在完成作品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好作业设计案例:

  徐红艳老师是教数学的,在讲“小数的加减”的时候,她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让孩子们拿着超市购物小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没有要求提问数量;全部由孩子自己完成。

 在孩子们完成的作业里,有的孩子设计了 4 个问题,并且把同类的东西用不同的颜色做了标注,学习习惯特别好;有的孩子实际上只买了两样东西,却能提 3 个问题出来;还有孩子提了 5 个问题并都做了不错的解答……从这些作业中可以看到,趣味性的作业让孩子们特别兴奋,他们感受到作业里的生活性,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挑战性作答。

 徐老师的这份作业设计不仅包含小学四年级数学里关于“数”的内容,还包含第五单元和第七单元里的小数。她知道,从小数的意义、性质

 到加减法,再到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等,是一个完整系统,所以在备课设计时,就按照单元整体与整个小数的知识体系,前后关联系统建构了作业设计,并且清晰地知道,应该安排什么题目帮助孩子突破难点。

  实际上,好作业背后一定暗含老师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倾注了老师关于建构知识体系的功力和研究,如果没有打通、建构体系,想设计出一份好的作业是很难的。

 怎样设计高质量作业?

 国家相关文件中,也有关于作业设计的要求,比如基础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形式多样、难度适宜、数量适当的作业,但是怎么去设计呢?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说明。

 在这张坐标图中,虚线代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短短 40分钟或者 45 分钟的时间里是很难完成的,必须靠作业来支撑,才能让所有孩子抵达学习目标。

 在这样的学习目标中,作业的端点来自哪里?就来自于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已达成目标的减法。当然,减法的结果不完全等于作业,但起码课堂教学中本该形成的一些能力,在作业里要有所表达和体现。

  作业的三个基本结构是基础性、挑战性和生活性。基础性关联着一节课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挑战性关联着孩子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生活性则指要把作业放到生活场景里,倾向于项目化学习和实践类的作业。

  整个作业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试切性、作品性,他才愿意做、有动力去做。

  当我们把这 6 个性质放在坐标图中,会发现高质量的作业设计要按照课程思路去完成,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作业一定是高质量的作业课程。

  如何按照课程体系来设计一份作业?首先聚焦作业目标的三个维度: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习惯——你今天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让孩子形成什么样的能力?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

 然后是课程结构,布置作业一定要有结构划分意识,在这三个结构中作业占比是多少?比如基础性作业占 30%,挑战性作业占 50%,生活化作业占 20%。

  作业内容包含了以下部分,才算是一份好作业:

  1. 重点、难点; 2. 易错、易漏、易混点; 3. 可理解性作业。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要太多,即使是死记硬背,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才能体验到情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4. 体会知识关联的作业。即作业要向上综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向下延伸后面要学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去实施好的作业?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趣味性。比如老师让学生画时针和分针,如果直接在钟表上画,会发现孩子并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换一种办法,出几个有错误的钟表,让孩子当修理工,指出错误并重新画,这样孩子就会非常活跃。当然,作业设计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而是要达到目标。

 第二,要分层。很多学校的分层作业反而把孩子固化了,孩子本来行也变得不行。好的分层作业是什么样子?举个例子,老师提出了争取 a 类作业的要求,你先做 a 类,如果错了两道题以上,再做 b 类,如果 b 类又错了,再做 c 类,以此类推。这样自主选择的分层作业,带来的就是

 激励、激发,而不是固化。

 第三,要有适切性。做作业和工作一样,必须有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往往成效就会高。效能感来自哪里?目标的高度和可能达成的程度,如果目标低了,即使达成效能感也不高,如果目标太高以至于不能达成,也没有效能感。所以作业要有适当的难度,但作业量也不要太大,这样孩子才愿意完成。

 第四,学生可以参与、选择。我有一个同事,他数学教得特别好,班上的孩子都很喜欢数学。他怎么布置作业呢?除了完成他要求的少量题目外,每天学生都要自己找题做。每天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 4 人一组讨论昨天做的题目,数量、难易程度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让作业走向高质量,离不开好的管理与评价

 实际上,老师还要考虑到,学生怎么接收作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不会记怎么办?作业怎么收得又快又好? 严格意义上,作业的流程包括:作业设计、布置、接收、指导、收集、批阅、反馈到改进。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丢掉了任何一环,作业的提升效能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进行作业管理。

 以管理的视角来看,特别要注意作业设计其实分两步:预设计,修改设计。

 作业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是他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必须根据备课前的基本内容做预设计。

 2012 年,我去美国进行了为期两个礼拜的跟岗学习,我发现,某个中学所有老师上课都拿了一个夹板,上面是所有学生的名单,以 4 个学生 1个小组的形式呈现,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课堂状况,课后的作业就根据该堂课他的状况做调整。这就是修改设计。

 接着,在学生完成作业内容后,我们还需要评价。作业评价是课堂管理、作业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

 尽管大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让作业的评价和反馈变得及时,但现实中,老师的评价是不稳定的,有的没有明确的评价规则,有的甚至没有给孩子作品性的呈现。

 长久以来,我们到底是怎么做作业评价的?来看一个案例:

  在学习了《小豌豆》这节课后,王老师布置了一道写话练习,让学生二选一:

 1. 请以小豌豆的口吻,改写第二部分内容。

 2. 小男孩把小豌豆当子弹打出去,其他四颗小豌豆命运会怎样?请选其中一颗编一个豌豆的故事。

 (案例来源:《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作者:方臻 夏雪梅)

 显然,第二个练习是老师为优秀学生准备的。但非常遗憾,优秀的学生几乎都选了第一个——老师们评作业往往评对错,而第一个简单,第二

 个开放度太大了。选第二个的反而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觉得,不用写那么多,胡乱编两句就能交差——本质上,这就是评价在起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业评价? 在那个美国中学,作业评价明确划分为 5 个层级,就贴在墙上,清晰可见,并且,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得 A+或者 A-,也都提前给了孩子提示:

 第一个层级:把内容背下来

 第二个层级: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第三个层级:能够在场景中应用

 第四个层级:场景变了,依然能运用

 第五个层级:自己创造场景、运用语言

  如果能用这种评价为创造类作业赋更高的分,《小豌豆》的命运就会改变,会有孩子选择认认真真写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育分、育心、育人的关系。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在育分中育人的办法就是从识记到理解、应用、迁移、创造,都亮出评价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我们的作业才可能抵达更高的高度。

 在刚刚发布的新课标中还提到:评价不光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也就是学生做作业的行为,品质的养成。但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远远不够,很多学校、老师、学生都把作业当任务,以完成为目标,而不是以收获了什么为目标。作业评价任重道远。

 一定要意识到,作业承担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是作业本身有问题,而是作业设计不够、管理不到位;在“三新”——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落地之际,作业的设计尤为关键。

推荐访问:作业 高质量 精选 双减下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作业 双减下的作业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