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受体育力量,坚定“四个自信”【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感受体育力量
坚定 “ 四个自信 ”
从体育发展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四个自信”。
最近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个片段,1917 年 4 月,当时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的毛泽东(24 岁)是《新青年》铁杆的追随者,还经常给《新青年》纠错找碴儿,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即《体育之研究》拿给报刊主笔之一的易白沙,请他指点,剧中的“毛泽东”说到,“我认为陈独秀对新青年的‘六项标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不太全面,至少要加上健壮的而非体弱的,那些外国人不是经常说我们是东亚病夫吗,病夫,是救不了中国的”,易白沙看完文章很激动,他说“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篇系统研究中国体育的文章,对于推动新青年、新文化、新生活有很好的效益”,随后他把这篇文章推荐给陈独秀,陈独秀评价,“这是体育研究的开篇之作,对青年有指导作用”,随后直接发表。无独有偶,今年的全国高考试卷,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关于“体育之效”一段节选成为作文素材。这两件事,均和体育有直接关联,也让我们对国家的体育发展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习总书记说
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是全系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对于体育人来说,体育史也是一门“必修课”,下面,我将从漫长的中国体育发展长河中选取“几个经典片段”,带领大家回顾体育的历史,感受体育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从振聋发聩的 “ 奥运三问 ” 看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1908 年,天津学生投书《天津青年》,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即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万国运动会)?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会奖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此后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一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一)回答第一问:1932 年,刘长春“单刀赴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纵观人类体育史,可以看出体育兴衰是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演进的。国力强盛的汉唐时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体育文化发展繁荣,当时体育活动主要是射箭、蹴鞠、摔跤、舞剑等等。清中叶以后,大量鸦片的输入毒害了广大人民的身体,中国人沦为东亚病夫,体育一蹶不振。到了 1932 年,第 10 届
奥运会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当时国内战乱不断,经济萧条,政府本不愿派人参加,但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洲国拟派刘长春等作为伪满选手参加奥运会,舆论一片哗然,刘长春本人也不同意,刘长春是大连人,从小就展现了超出常人的跑步天赋,最终,由于政府财力紧张,由东北大学校长牵头集资8000 银圆(约 1500 美元)作为刘长春的往返费用,他漂泊 21天后,赶在奥运会开幕式举行的前一天到达洛杉矶,但多日颠簸的刘长春体力受到影响,参加的短跑项目均无缘奖牌,但他以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而留名于中国体育史。
(二)回答第二问:1984 年,许海峰“一枪定乾坤”,改写了中国无奥运冠军的历史
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 60 发慢射冠军,他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也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这届奥运会,中国选手获得 15 枚金牌、8 枚银牌、9 枚铜牌,金牌数名列第 4。对于 30多年前的中国人来说,奥运金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这是振兴中华的“强心剂”,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仅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原先的认知和印象,中国体育也以此为契机,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三)回答第三问:2008 年,“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震撼全世界
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什么会载入史册,不仅在于它完美无瑕的筹办过程,令人难忘的开幕式,美丽的鸟巢、水立方,也在于中国运动健儿为国争光,以 51 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一,更在于这届奥运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和民族认同感,对于我们体育人来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的自信心更加强大,明年 2022 年将迎来北京冬奥会,在目前疫情影响的形势下,相信中国能克服一切困难,为全世界的运动员举办一届伟大的冬奥会。
一部“奥运三问”发展史,也是一部体育事业奋斗史,更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刘长春生不逢时,中国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根本无暇顾及这位天赋卓然的学生,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国运兴则体育兴”这句话,体育强大与国家的整体强大紧密相连。据统计,截止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选手共获得 224 块金牌,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反观我们的“邻居”印度,同是文明古国,又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战后,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和半殖民统治,但却走上不同性质的道路,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印度还是一个
体育小国、体育弱国,至今只获得 9 枚奥运金牌,并且印度至今还没有承办过奥运会,对比两国体育事业发展,充分体现了“道路决定命运”的正确性。“奥运三问”发展史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制度和道路选择的重要性。旧中国由于没有先进的制度,积贫积弱,国力衰微,无力支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建设蒸蒸日上,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同志在 1952 年 6 月 10 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实践了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观点。随着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广播操在祖国大地全面推广,眼保健操在学校普及,全运会及各级运动会的开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兴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断攀上新高度。
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到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举国体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制度下,从国家角度讲,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重要的任务,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实现事业快速发展,从部门角度讲,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财政资金用于新建修缮体育场馆,支持各项体育工作开展,体育部门也可以短时间内引进、推广、发展多种运动项目,从个人角度讲,运动员守纪
律,训练刻苦,求胜欲望非常强烈。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相辅相成,中国体育一步一步变“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很好的证明,为坚定制度自信贡献了体育力量。
二、从广为人知的 “ 乒乓外交 ” 看坚定文化自信
大家都知道,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相信很多人也知道,在中美关系破冰之前,还有一段至今为止都津津乐道的“乒乓外交”。“乒乓外交”的起点在 1971 年,当时第 31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将在日本举行,此前的两届世乒赛,中国由于“文革”浩劫影响都缺席了,加上当时“两个拳头打人”(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苏联修正主义)的外交政策,国内很多人都不主张中国乒乓球队去日本参赛一事,但是周恩来力排众议,在征得毛泽东同意后,派出了一支由 60 人组成的代表团赴日参赛,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有名男运动员还是我们 XX 人,他就是张燮林,祖籍是 XX 谏壁焦湾,在这届世乒赛上,他与林慧卿合作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混双冠军。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队在得知中国队邀请英国、澳大利亚等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后,也主动表示希望能来到中国开展交流,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亲自批准了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于 1971 年 4
月 10~17 日访华,以此表示中国同美国交往的诚意,而尼克松总体于 1972 年 2 月正式访华。“乒乓外交”为两国最高领导人直接会晤铺下基石,周总理曾评价这是“小球转动了大球——地球”。习总书记说过,“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在世界历史上,从没有一项体育运动能像乒乓球这样,撞开两个大国间关闭22 年之久的大门,体育促进了人类的沟通和理解,著名的“奥林匹克休战”更是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可以说,体育有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普适价值,体育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体育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方面的作用也是强大的,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最早出现的时候,正是女排夺冠、体育事业加速发展的时代,在国际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一次次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各行各业团结拼搏、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体育是最好的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世界舞台上,运动员的精神风貌、竞技能力和行为是国家名片,体育交流本质上也是文化交流,是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龙舟甚至广场舞越来越多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我们要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三、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 “ 全民健身 ” 看坚定理论自信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著名的“奥运争光计划”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为了改变“重竞技轻群体”的局面,1995 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4 年国务院下发了 46 号文,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强化了体育对提升国民健康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医融合的发展模式。我们经常说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看问题解难题,这段历史就集中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不能厚此薄彼,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群众体育发展的好,是必须,也能为竞技体育强化根基,竞技体育发展的好,不仅能为国争光,也可以为群众体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众的健康状况,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国初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到 40 岁,2019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 77.3 岁,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群众的健身意识变得更强。科学研究表明,防止疾病侵袭最好的工具,是人体的防火墙——身体免疫力,而科学的运动和合理的营养是帮助机体提高免疫力的“良方”。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不但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的
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这个词汇虽然是个“舶来品”,但我国古代早已有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说,其中,运动类就占了两项,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儒家文武兼修的特点,对当今社会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体育之效乃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我们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广泛开展体育活动,都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的一个效果就是让“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越来越少。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表述人类历史发展总规律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决定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工作一直围绕人民主体性展开,但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不同阶段的人民性体育发展具有局限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全面的人民主体观被提出,并被纳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建设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主要也来源于人民性,理论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增强群众幸福指数,是新时代体育人的使命和担当。
今天带领大家回顾了一些体育发展经典事件,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体育人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努力为国争光,为民服务,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体育人的手上,我们唯有坚定理想信念,带着初心使命,脚踏实地,不断奋斗,才不负这大好时代。
(市体育局 戚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