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今年“五一”劳动节,是疫情总体平稳过后的第一个五天长假。在这春夏之交的黄金假期,不少游客纷纷走出家门,去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14篇,供大家参考。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1
今年“五一”劳动节,是疫情总体平稳过后的第一个五天长假。在这春夏之交的黄金假期,不少游客纷纷走出家门,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或是走亲访友,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美好的温情时光。在都江堰市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里,这个五一假期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场面,各省、市重点产业项目人员坚守建设岗位、抢抓工期进度,为项目的如期竣工在做最后的冲刺。
今日,在成都融创文旅城各工地现场,进入所有人员依然严格实施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喷洒消毒等疫情防控必要程序。融创茂、雪世界、水世界和各种游乐场所的建筑主体已完成建设,建筑外墙装饰和各种艺术造型图案已经呈现,各种导览标识标牌也在加紧安装施工当中。虽然是五一假期,各种工程车、物料车匆匆的来往穿梭,广场、路面、草坪、绿化等作业都正忙个不停。
融创茂工程部部门总监赵发昌告诉记者:“由于全国疫情的影响,我们既定的竣工时间推后了近两个月,整个文旅城预计将在9月全面向游客开放。因此,五一假期我们所有作业面都没有停休,正在加紧各个点位的调试、收尾和测试等工作。在工程质量和游乐设施设备的精细度、安全性上,我们严格把关确保做到高质量完成融创文旅城的建设。”
在融创水世界,记者看到智能感应水炮正在向火堆喷射水柱,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各种消防设备测试,准备迎接节后严格的消防验收。旁边的雪世界里,温度始终保持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高大的铲雪车轰隆隆地来回移动,为整个滑雪场雪面做最后的平整和压实,与滑雪场相连的冰雕馆里,冰雕设计师们穿着厚厚棉服认真打磨着各种冰雕造型,安检员也在对各个部位进行厚度和承重测试,确保开放后游客的游乐安全。
文旅城嘉华酒店将是最早与游客见面的五星级酒店,目前正处于最后的内部软装阶段。酒店的营销和运维团队已经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在现场,酒店市场传讯总监蒋燕告诉记者:“根据装修进度,初步预计将在6月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届时嘉华酒店整体风格将向游客首次亮相,酒店群的其他酒店也在有序建设和筹备当中,届时将陆续开放。”
随后,记者前往春山可望项目建设现场,位于石孟江边的青城山春山外精品汤屋度假酒店主体已竣工,正在实施内外精装修和总平施工。酒店内,装修工人正在实施室内游泳池、露天汤池施工和调整,据酒店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酒店坐落于青城山脚下,远处的老君阁清晰可见,酒店最大特色就是游客泡着露天汤池,整个秀美青城山就能尽收眼底。按照现在的施工进度,酒店在这个夏天来临之际,就能对外接待游客。”
另一边,位于青城山镇聚青路的万汇国际学府小学部拟于今年秋季开学,在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整个小学府精装修已接近完工,6月底将进行验收工作,二期工程初中部级高中部教学楼也将进入装修阶段。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虽然是一边的教学楼的施工建设如火如荼,一边是校园内鲜花满园,绿树成荫,图书馆摆满了各种图书,书香四溢,不时还有家长前来咨询和参观。万汇国际学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疫情发生突然,打乱了我们原有的工程节奏,为了帮助我们能在9月如期开学,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青城山镇组建项目服务专班,随时随地、多方联络,及时为我们就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施工招工、原材料采供等问题提供帮助,五一期间,我们做足了准备,我们也有信心将耽误了的工期抢回来。”
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复工前期成立了企业服务专班,及时解决了各产业项目的“堵点”和“难点”,保障了各项目工程正常运转,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各产业项目都没有停休,项目人员和工人们都放弃了休息时间,继续一手抓防控和安全,一手抓质量和工期,为项目的早日竣工投运奠定了基础。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2
为适应当前我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全县文化和旅游人员队伍建设,根据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要求,结合我局20cc年文化旅游重点工作,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形势,以提高政治能力为根本,以增强专业本领为关键,坚持分级分类、学用结合、精准培训、从严管理,积极提升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技能,为推动全县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二、总体目标围绕“文化旅游人才数量稳定增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素质逐步提高”目标,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提质升级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多措并举做好文化旅游人才招录,加强基层文化旅游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以及各类群众文化辅导员、志愿者培训,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人才效能,持续提升文化旅游业人才聚集能力。三、具体任务(一)强化文化旅游人才培养1.加强全县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1个人才建设特色品牌。2.加强对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单位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指导,积极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水平。3.加强非遗等特色民间文化人才挖掘,重点抓好“XX腔”、“XX农民画”、“XX民歌”、“XX”、“XX”等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传承人才的发现、保护和培养。4.继续实施非遗文化人才“名师带徒”工程,健全全县非遗“名师”人才库,完善非遗文化传承专项档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积极做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申报工作,力争在金牌导游项目等取得新突破。6.认真做好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招录和职称评定、晋级申报工作。(二)完善文化旅游人才培训1.做好并完成年度局机关公务员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任务。2.组织群众文化、图书资料、文物博物等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完成年度全省文化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3.组织参加国家文物局文博学院在线教育学习。4.举办全县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和全县图书馆总分馆工作培训班。5.举办全县文化志愿者培训班和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
6.参加省、市数字文化资源培训和全市文化馆联盟培训活动。7.结合文化馆开放运行,举办农民画少儿班,少儿声乐、艺术、古筝培训班,成年人舞蹈培训班,农民画作者创作培训班。8.结合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开展放映员放映技术培训。9.加强文化旅游行业大赛技能比拼,举办非遗技艺、文艺与才艺技能、导游和景区讲解员、美食技能、景区旅游饭店技能、景区服务技能大赛。10.组织参加省市文化旅游执法人员培训和资格考试。
(三)抓好文旅人才建设调研1.落实推进人才工作六项机制,积极做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2.认真办理办结涉及文化旅游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各类交办件。3.注重加大人才工作特色做法和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宣传,积极向县人才办报送信息稿件,每月稿件不少于1篇。4.开展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现状调研,并撰写不少于1篇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3
10月26日,市政府副市长李长治一行深入我县调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县领导宋庆林、王威参加相关活动。
李长治一行实地查看了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纪念馆、《周易》发源地周易博物馆等景区内部规划建设、文物保护和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情况,详细询问了解了景区旅游收入、游客结构、宣传教育作用发挥等情况,并针对各景区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了改进要求。
调研中,李长治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文化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坚持“一盘棋”思想,积极整合岳飞庙、羑里城、汤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将历史传承、文化交流、适度商业开发等各项功能相互融合,统筹发展,持续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品牌。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依托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突出重点,培育优点,形成亮点,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不断丰富旅游产业,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要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推介,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4
《若干措施》共计21条,主要从培养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建立文化和旅游人才平台、激活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
1.加快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集聚。着眼于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培养,依托现有的泰山学者、齐鲁文化人才工程等有关人才工程,培养一批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借鉴“戏曲名家工作室”的成功做法,扩大名家工作室的范围,涵盖戏剧、曲艺、音乐、文艺理论(评论)、文物、导游、旅游策划、手造等门类,充分发挥行业内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建设文化和旅游高端智库,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2.加大文化和旅游骨干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青年文艺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选拔“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开展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等为近几年一直开展的人才项目,开展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拟继续实施。二是“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这是根据文物事业发展和省领导要求新设立的项目。目前,我省经国家文物局颁发资质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只有73名且集中在省直、济南和青岛,随着“先考古、后出让”政策的落地,考古发掘人员不足的矛盾凸现,已经影响到地方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拟通过奖励的方式激励从事考古发掘的人员尽快成长成才。同时,通过项目的方式对青年文博人才予以支持。三是实施“青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极度缺乏。为此,我们提出实施“青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每年遴选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堪当重任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青年人才,给予综合资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四是实施“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20xx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旨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骨干带动作用,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做法,拟实施“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拟每年评选30个支持项目入选人员,择优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
3.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平台建设。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优化文化和旅游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校和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岗位,培养应用型文化、旅游和文物博物人才。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承担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任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建设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便捷、免费的专业知识学习渠道。
4.激活文化和旅游人才体制机制。主要是对人才的评价激励。一是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成果奖励机制。20xx年,原省文化厅与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对全国、国际文艺比赛获奖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的办法》,对获奖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5月底上述奖励办法到期后,省委宣传部牵头制定了《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试行)》,继续对优秀作品创作单位进行奖励。在科研领域,对科研成果奖励也是普遍做法。目前,在文物考古领域内,每年国家文物局评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社科院评选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从事研究的人员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获得全国金牌导游、特级导游的人员,都未进行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基于以上考虑,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二是健全完善文化和旅游人才评价机制。目前,《山东省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已经试行2年,根据试行的情况,拟出台正式的标准条件。同时,制定《山东省艺术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考虑到导游对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将导游职业资格与群众文化专业技术职称贯通,提高导游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营造良好人才环境。考虑文化艺术人才的特殊性,拟加大对人才的宣传推广力度,尤其是对文艺人才,组织实施重点宣传推介、举办艺术巡展巡演等活动,不断提升其艺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推动尽快成长成才。同时,健全人才服务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强化资金保障机制,调整优化现有支出结构统筹解决所需经费,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5
同志们:
刚才,X部长汇报了到省讨论旅发大会总体方案情况,X副县长汇报了旅发大会筹备情况并作了工作安排,X分别就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等会X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务必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为加快破解旅发大会筹备涉及项目建设各类问题,高质量筹备好旅发大会,我强调三点:
一、找差距、破难题,全面提升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当前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来看,任务重、压力大、问题多。织金古城综合开发项目仅完成总工程量的X%,项目土地使用证、选址意见书、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节能报告、林地批复、施工许可证等前期手续尚未完善,项目相关工作距“X日前完成”的要求差距非常大。X工程仅完成总工程量的X%。X建设进度缓慢、仅完成总工程量的X%。全域智慧旅游建设项目仅完成总工程进度的X%。X仅完成总工程量的X%。X过境路延伸段建设项目,目前仅完成总工程量的X%。X游客服务中心项目仅完成总工程量的X%。尤其X综合开发项目推进缓慢导致农特产品和非遗产品展台设计工作启动晚,这两项工作差距很大,形势不容乐观。
同志们,项目建设是旅发大会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就目前工作进度来看欠账大、问题多、力度还有待加大。按照省级要求,旅发大会预计X就要召开,各项筹备工作时间不到半个月,尤其是涉及项目建设必须要在X日前完成,旅发大会所有工程项目建设已经到了最为紧要的时期。项目推进组各专班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必须紧迫起来、严格起来,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刻也不懈怠,紧紧抓住、细化重点目标,紧盯突出问题、突出工作导向、采取强硬措施,千方百计推动旅发大会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二、抢时间、拼速度,全面补齐大会筹备工作短板
(一)要千方百计推进古城项目建设。项目推进专班要围绕X等工程进度满足旅发大会召开要求,加大督促调度力度,确保全面投入运行。
(二)要统筹兼顾推动其他项目建设。各涉及单位要紧盯项目建成投用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交通局要全力以赴加快推进X服务区至X连接线城墙砌筑、路灯更换、文化石雕刻及摆放、安全标示牌、道路交通标示线等工作。住建局要确保明天前完成X等工程,尽快达到开园条件;完成X路面铺设及划线;加快完成X等工程,达到开园条件;完成X安装。X公司要全面完成X至X等整体工程;全面完成市政道路路面破损修复。综合执法局要进一步加大X个高速路口至县城及县城内的广告清理,城市市政、绿化、花箱改色、绿化带防护网、行道树、雨水排水系统疏理、人行天桥柱子美化更新等工程。X街道要确保旅发大会项目无障碍施工。X要加快X至X项目建设,确保相关项目按时投用。X公司要加快推动X到X的绿化工程项目、X内灯光提升工程项目、X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县文旅集团要全面推进全域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三)要突出抓好各项筹备工作。文化创意及业态布局工作组要进一步强化与多彩X文化产业集团对接,严格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对标对表,按时完成文创展示、非遗展示产品收集及布展工作。宣传及氛围营造工作组要加强与省、市宣传部门、X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对接,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要求,抓好氛围营造。培训及志愿者招募工作组要加大志愿者招募及培训力度,为高质量做好服务工作提供坚实基础。环境综合整治组要针对城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流动摊点、野广告和城区农贸市场脏乱现象,全方位抓好卫生整治;要加大对X各高速出口及城区环境整治情况督查力度,确保为大会期间观摩营造良好氛围。后勤保障工作组要进一步摸清全县酒店接待能力,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和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完善旅游行业信用评价、失信惩戒和黑名单制度,坚决维护公平有序、诚信经营、文明旅游的良好市场秩序,为旅发大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招商引资组要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相关工作,确保在大会召开期间真正形成有效招商。资金筹措组要加大向上级对接力度,最大限度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交通安全信访维稳组要形成非法营运、交通秩序整治长效机制,做好重要路段交通标志设置,加大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做好信访维稳风险防控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参照全国、全省重要节庆和会议期间维稳工作机制,内紧外松开展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处置,确保大会期间全县社会大局稳定。
三、勇担当、重协调,全面强化大会筹备工作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以此次推进会为“冲锋号”,务必沉下心来,精心谋划,全力推动,保证每一项细节工作、每一项保障措施都落到实处,确保旅发大会筹备工作圆满顺利完成,为提升织金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各工作组牵头领导、各工作组成员单位、各项目业主单位务必围绕当前各项工作困难和问题,强化措施,盯死看牢,强力推进,确保旅发大会涉及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高效推进、按时完成。督办督查组要进一步加大各项筹备工作尤其是滞后工作的督促力度,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的放矢。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各工作组要站在展示全省旅游形象的高度,精益求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旅发大会办得如何,基础设施建设固然是关键,但是大会的接待服务工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旅发大会成功与否,接下来就要看我们会务服务工作的质量。接待工作无小事,服务也是生产力。本次大会参会人员多、规模大、任务重,事关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事关织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洞天福地良好形象。会议服务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大会的质量和效果。这里我提五个务必:一是务必提高思想认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提高对旅发大会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天也不能耽误,再努力,再加油,再鼓劲,再坚持,竭尽全力把各项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做细,确保大会圆满、安全、一流。二是务必加强沟通协调。大会服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各工作组虽然相对独立,但也密不可分,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决不允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由省、市、县三级成立的旅发大会筹备工作组已经正式开展工作,各级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协作意识,做到协同配合,步调一致,相互补位,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务必改进工作作风。大会期间,各项主题活动很多,内容丰富,时间集中,涉及面广,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大会的整体成效。参加大会服务的人员和志愿者中,有的参加过多次大型活动,有的同志可能还是第一次。培训及志愿者招募工作组要做好统筹协调,不论是新同志还是老同志,都要严格要求,以严肃认真、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越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越要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坚决杜绝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现象,确保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万无一失。四是务必展示良好风貌。各级各部门在服务工作中要摆正位置,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参会代表和嘉宾为中心,想代表、嘉宾之所想,急代表、嘉宾之所急。在与代表、嘉宾的接触当中,要举止得体,文明礼貌。对代表提出的询问和要求,要热心和耐心地解答,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要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体现大家应有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展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和精神风貌,让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放心,让参会人员满意。这些服务工作在提前培训过程中都是可以加强训练和提升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五是务必强化纪律保障。纪律是工作质量的保证,各工作组要用好工作纪律相关制度,强化工作约束,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确保各项筹备工作有效落实。
同志们,旅发大会筹备工作已进入了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坚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有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我们的艰辛付出一定能释放出最大的正能量,一定能够出色出彩完成旅发大会各项工作,圆满成功将本届旅发大会办成精彩纷呈的大会!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保护好历史遗存、传承好城市文脉是城市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作为成都市统筹布局建设的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的产业功能区,承担着保护好历史遗存、传承好城市文脉的历史使命,是成都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名城,为城市塑造品牌优势和永续动能的重要支撑。
功能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19年2月,都江堰市委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委产业功能区建设决策部署,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出发,筹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功能区归属成都文旅(运动)和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规划面积254.9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面积6.5平方公里。功能区范围内拥有国家级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和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功能区发展定位为建设知名的天府青城国际旅游度假区,产业发展方向为文化旅游、康养旅游,融合发展会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以都江堰和青城山景区组团的文化旅游消费圈、以都江堰市城市西区组团的主题公园旅游消费圈、以青城山镇独立成市组团的康养旅游消费圈,分别塑造“拜水问道圣地”、“主题乐园之都”和“青城养生天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都“西控”战略的实施,为都江堰市“两个率先”及功能区发展“控住了”大生态和大环境,都江堰市全域旅游及成都市架构的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发展赖以依存的大环境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与提质,区域竞合旅游发展呈现新态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都“西控”战略的实施,为都江堰市“两个率先”及功能区“提升了”格局和站位,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市域内将旅游作为唯一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成都功能布局中独有一份,优势更加明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都“西控”战略的实施,为都江堰市“两个率先”及功能区发展“确立了”产业优势和发展地位,功能区成为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中,尤其在“西控”区域中首位发展、领先示范的可能性、可行性优势十分明显。
功能区组建以来,定位在文旅(运动)和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瞄准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和世界旅游名城核心支撑极,紧扣“一年起势、三年蓄势、五年呈势”倒排工作,强力推进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成效突出,被成都市委市政府评为2019年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
一是管理运行务实高效。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标准,将产业功能区建设标准上升到行业最高标准,实现了功能区、度假区、风景名胜区建设有机统一。遵循梯次开发思路,优先推动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主的核心起步区和以旅游交通枢纽为主的青城山镇“独立成市”起步区建设,打破了产业发展物理边界和行政壁垒,实现了全域化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发展格局。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功能区成立以来,引进27个总投资831亿元项目。成都融创文旅城、都江堰万汇学校(一期)等20个项目建成投运,青城溪村、绿地无舍青城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亿元。盘活梦享春山可望等3个涉及1900余亩的僵尸项目。
三是配套体系更加完善。成灌快铁实现公交化运营,全面启动建设青城山旅游交通枢纽、M-TR旅游客运专线、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旅游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18万平方米专业楼宇。率先推出功能区VI视觉形象系统,搭建“1+9”品牌营销推广体系,“一站式”智慧旅游平台“倾城旅游”上线运营。
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落实绿地熙康、云医院等8个创新转化项目,建成东软学院共享图书馆和双创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其道名扬原创动画电影公司。
五是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开展企业“吹哨”,功能区“报到”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落实“全程代办”机制,确定12名“项目服务管家”和5名“全程代办专员”。举办“亲商沙龙”、“企业茶叙时”等活动7次,主副牵头银行共协调解决贷款7.93亿元。
奋力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下一步,都江堰市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护好历史遗存、传承好城市文脉,奋力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好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
优化提升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功能区建设合力。进一步加强功能区党的建设,深入探索实践“三区合一、区域一体化”管理体制,通过健全逆向考核机制,优化目标绩效考核,强化工作督查督办,将产业功能区、市级部门、镇街、相关国有公司责任实质捆绑,实现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合力和效率显著增强。
开展项目招引攻坚,全力推进功能区产业集聚。坚持“绿色化、生态化、精品化”的发展战略,用国际化理念和全球性视野,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充分利用都江堰市优势资源,不断加强文化内涵建设,立足世界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李冰文化、熊猫文化、道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创意将其与旅游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参与性强体验性高的特色文创和康养等旅游产业化大型项目,筑强功能区产业链条。
强化基础配套建设,有效筑牢功能区发展承载。更加突出核心起步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规划建设,高标准规划好功能区基础设施的总体布局,加快完善功能区内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功能齐备、保障有力的基础配套服务网络。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构筑处处有风景、时时见风景的旅游线路,形成便捷高效的“快进”连接通道和旅游体验的“慢游”景观道路。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全面彰显功能区对外形象。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流量优势,不断提高知名度、影响力。对功能区发展进行整体策划和文化包装,把都江堰市特色文化元素渗透进去,做好特色品牌等个性化营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大力开展智慧营销,充分发挥旅游大数据中心的积极作用,深入分析市场和游客需求变化,以及游客消费行为和价值取向,准确判定市场吸引力和产品吸引力,提升对目标客源市场的转化成功率,增强功能区对外影响力和感召力。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7
11月8日,一场由都江堰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都江堰市网络文化协会承办的“新媒体助力文创旅游产业发展沙龙”,在青城山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展示中心举行。
在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工作人员带领下都江堰本地知名的新媒体等主要负责人一行参观了展示中心,对功能区建设背景、发展规划等逐一进行了讲解。
据悉,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是根据都江堰市在成都市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和接续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重大要求背景下而组建成立的。
其核心区面积为31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约58平方公里。东至江安河和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南至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西至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北至李冰文化湿地公园。
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属于成都市“16+1”重点产业生态圈中的文化创意和旅游运动产业生态圈,紧邻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风景区及青城山5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承担世界旅游目的支撑功能。建成后将围绕李冰文化、道文化、熊猫文化资源和丰富自然与遗产资源,聚力发展主题游乐、主题运动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康养度假、医疗健康为主的康养旅游产业。其范围内的核心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于2019年5月成功列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为区域发展高品质的康养产业和度假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建成后将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康养度假体验。
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是四川省第二个、成都市第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位于都江堰市西南部,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主题,集康养、运动、娱乐、休闲、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旅游度假区。拥有李冰文化、道文化和熊猫文化三大世界级IP。
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由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进行统一管理,并依托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三遗旅游资源和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娱乐基础,通过康养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发展丰富区域旅游产品,升级旅游消费,从而实现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与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的景城联动,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的功能融合,助力都江堰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
目前在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内,入驻了北有融创,南有绿地、春山可望等这些重点项目合作企业。
在融创、绿地等这些项目内同时也设置了功能区的展示中心,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咱们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的规划与发展。
随后,大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在媒体宣传上如何与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加强相互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功能区等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功能区主要负责人也对网友关心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了解答,并表示目前已形成奋战200天的目标,配合成都融创文旅城在2020年5月30前建成开业,加快完成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内的滨江新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紧锣密鼓的推进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青城大桥等项目建设。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8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发展经验证明,文化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多种行业、产业的发展,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着力点,又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县周边市县的旅游业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比之下,我县旅游业起步晚,进展慢,自身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一、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县的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太谷县在旅游发展上走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之路,建起了乡村生态庄园,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采摘园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的乡村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农家采摘成为了省城及周边颇具吸引力的短途游项目。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实施力度小,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文化旅游基本上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县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散,旅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旅游产品较少。游客多是周末游、散客游、一日游。客流量少、时令性强、知名度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太谷地处太岳山麓,晋中盆地东北部。省城太原正南30余公里处,东北与榆次畸邻,东南与榆社相连,西南与祁县交界,西北与清徐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发达,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将太谷融入了太原半小时经济圈。
(二)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
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
2、人文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箕子的封地,孟母仉氏的故乡,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年。明清时期更是以商业、金融业闻名全国,“商贾辐辏,甲于景阳”,“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是晋商文明的发源地,素有“金太谷”“旱码头”“中国华尔街”之称。
(2)非物质文化资源。太谷是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现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别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龟龄集;省级保护项目4个,分别为定坤丹、太谷饼、形意拳和绞活龙。
(3)红色文化资源。我县近代对敌斗争历史内容丰富,光辉灿烂。抗战历史、革命遗址等一大批史料可作为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与我县毗邻的祁县在旅游资源方面远不如我县,但起步早,发展快,收效颇丰。据报道,祁县今年1-7月份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2.80万人次,实现收入9018.96万元。我县与相邻县在旅游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近年来,我县虽然已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推进实施动力不足,各级领导干部中缺乏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共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文化旅游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大旅游、大格局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二)宣传不够,影响有限
虽然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和打造旅游的力度相比依然不成正比,整体宣传为主、重点宣传不足,景点上的宣传还是以景点自发为主,可以说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闹的宣传促销,难以形成宣传促销———人气拉动———景点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投资机制未建立
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自主开发力量有限。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目前我县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财政投入较少,吸引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的力度较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旅游发机制尚未形成。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完善
我县的旅游餐饮颇具特色,但规模较小,宣传少,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旅游住宿方面,高端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规模,景区内商住饭店、宾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交通条件较好,但景区之间连通性较弱,旅游交通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无亮点,特色不明显。文化娱乐资源众多但缺乏整合和开发规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县内旅行社数目少规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
(五)多而不精,缺乏龙头
乡村旅游星星点点不少,但大多处于起步规范阶段,真正像先进地区那样的龙头优势还没有形成。旅游行业是人气产业,有“名”才能做大做强,良性循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乡村游景点。
四、为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我县应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针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以一业带百业对于实现“强实力、上台阶、进前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文化旅游兴县”的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建立太谷县发展文化旅游业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
(二)多元投入,统筹开发
建议县政府制订促进文化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域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兴办文化旅游项目。注重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等旅游战略投资者,深化合作,整体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开发工作格局。必须坚决按照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实行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严禁走入各自为战、低品位、滥开发的误区,坚决杜绝借文化旅游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其他违规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地区之间旅游体验的差异性。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出太谷特色,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科学的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整体推介,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对接协作,开展“谷色古香、美丽太谷”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对“品养生酒、打高尔夫、逛名品店、住生态园”的高端游和“游三多堂、尝太谷饼、登凤凰山、吃农家饭”的大众游两条线路进行包装、推介,整体提升“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游档次。构建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对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使我县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突出独特性、体现互补性、凸显前瞻性、与周边地区一体发展无缝对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立足于大运作、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软环境,构建有利于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宣传咨询机制。建议聘请国内外关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成立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委员会,为太谷文化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提高决策和发展的科学性。大力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整体包装,精心设计,树立太谷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借助外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建议由政府先期划拨一定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法规体系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在旅游执法、旅游安全、规范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建章立制,强化保障,促进我县以坚实的步伐向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业繁荣、极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强县迈进。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9
加快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集聚
引育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依托泰山学者、齐鲁文化人才工程等有关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文化、旅游和文物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才。
引育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才。依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和技能领军人才。
设立“名家工作室”。选择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性名家,设立涵盖戏剧、曲艺、音乐、文艺理论(评论)、文物、导游、旅游策划、手造等门类的“名家工作室”,充分发挥行业内名家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建设文化和旅游高端智库。遴选一批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知名专家,组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新型高端智库,立足山东实际,加强文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加大文化和旅游骨干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每2年选拔30名左右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在项目实施、课题立项、宣传展示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促进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成长。
开展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统筹制定培训计划,每年根据工作需要举办专题培训班。实施“文化和旅游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申报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每年组织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国内先进地区及境外开展“精准交流”培训。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职业培训。与省内有关高校合作,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施“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依托文化和旅游项目,每年推荐遴选30名左右从事文艺表演、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工作的“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对每个项目给予支持,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
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鼓励支持全省舞台艺术专业人才开展项目创作实践,每年选择20个左右的项目,给予项目经费资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青年文艺人才的综合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
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壮大考古发掘研究骨干人才队伍,5年内培养或引进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30名左右,总数达到100名。对引进或取得资格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给予奖励。鼓励支持全省青年文博人才通过科研课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项目提升业务水平,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项目,给予项目经费资助。
实施“青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每年遴选30个左右在创新创业、经营管理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堪当重任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青年人才,给予入选者综合资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平台建设
加强文化和旅游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优化文化和旅游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岗位,培养应用型文化、旅游和文物博物人才。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按有关规定聘任有实践经验的文化和旅游机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兼职。
建设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在省内选择部分文化和旅游学科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建设“山东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任务。支持省内具备条件的文化和旅游机构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建设省文化和旅游行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丰富艺术、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旅游等专业领域学习资源,向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便捷、免费的专业知识学习渠道,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
激活文化和旅游人才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成果奖励机制。制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成果奖励办法》,对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推动职业资格与职称贯通发展。落实《关于做好文物博物领域和艺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艺术、文物博物领域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更多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将导游职业资格与群众文化专业职称贯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旅游人才支撑。
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职称评价标准。修订《山东省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制定《山东省艺术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能力、业绩和贡献,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导向。
加大文化和旅游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强化人才宣传推介。定期选树文化和旅游行业优秀人才,深入挖掘报道各类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经营管理、行业带动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支持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注重文化艺术人才的特殊性,扶持拔尖人才申报评选重要文艺奖项、组织实施重点宣传推介、举办艺术巡展巡演等活动,不断提升其艺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费用方面应视情予以支持。
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定期发布文化和旅游人才需求,积极做好人才供需双方对接,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山东惠才卡”,享受有关政策待遇。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支持专家干事创业。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落实《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党组书记要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每年根据本地文化和旅游人才工作实际,确定书记人才工作项目,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按照财政绩效管理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政策和项目,通过调整优化部门现有支出结构,统筹解决所需经费,形成稳定的人才措施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10
加快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集聚
引育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依托泰山学者、齐鲁文化人才工程等有关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文化、旅游和文物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才。
引育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才。依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和技能领军人才。
设立“名家工作室”。选择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性名家,设立涵盖戏剧、曲艺、音乐、文艺理论(评论)、文物、导游、旅游策划、手造等门类的“名家工作室”,充分发挥行业内名家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建设文化和旅游高端智库。遴选一批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知名专家,组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新型高端智库,立足山东实际,加强文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加大文化和旅游骨干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每2年选拔30名左右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在项目实施、课题立项、宣传展示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促进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成长。
开展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统筹制定培训计划,每年根据工作需要举办专题培训班。实施“文化和旅游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申报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每年组织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国内先进地区及境外开展“精准交流”培训。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职业培训。与省内有关高校合作,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施“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依托文化和旅游项目,每年推荐遴选30名左右从事文艺表演、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工作的“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对每个项目给予支持,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
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鼓励支持全省舞台艺术专业人才开展项目创作实践,每年选择20个左右的项目,给予项目经费资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青年文艺人才的综合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
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壮大考古发掘研究骨干人才队伍,5年内培养或引进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30名左右,总数达到100名。对引进或取得资格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给予奖励。鼓励支持全省青年文博人才通过科研课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项目提升业务水平,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项目,给予项目经费资助。
实施“青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每年遴选30个左右在创新创业、经营管理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堪当重任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青年人才,给予入选者综合资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平台建设
加强文化和旅游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优化文化和旅游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岗位,培养应用型文化、旅游和文物博物人才。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按有关规定聘任有实践经验的文化和旅游机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兼职。
建设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在省内选择部分文化和旅游学科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建设“山东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任务。支持省内具备条件的文化和旅游机构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建设省文化和旅游行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丰富艺术、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旅游等专业领域学习资源,向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便捷、免费的专业知识学习渠道,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
激活文化和旅游人才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成果奖励机制。制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成果奖励办法》,对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推动职业资格与职称贯通发展。落实《关于做好文物博物领域和艺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艺术、文物博物领域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更多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将导游职业资格与群众文化专业职称贯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旅游人才支撑。
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职称评价标准。修订《山东省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制定《山东省艺术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能力、业绩和贡献,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导向。
加大文化和旅游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强化人才宣传推介。定期选树文化和旅游行业优秀人才,深入挖掘报道各类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经营管理、行业带动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支持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注重文化艺术人才的特殊性,扶持拔尖人才申报评选重要文艺奖项、组织实施重点宣传推介、举办艺术巡展巡演等活动,不断提升其艺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费用方面应视情予以支持。
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定期发布文化和旅游人才需求,积极做好人才供需双方对接,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山东惠才卡”,享受有关政策待遇。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支持专家干事创业。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落实《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党组书记要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每年根据本地文化和旅游人才工作实际,确定书记人才工作项目,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按照财政绩效管理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政策和项目,通过调整优化部门现有支出结构,统筹解决所需经费,形成稳定的人才措施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11
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关于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省文化和旅游部门
2020年5月6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按照我厅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并充分结合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是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 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开发,文化、旅游人才总量逐年增长、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但是,当前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总量偏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今后一个时期,是建设旅游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才强省战略,立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部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根据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突出人才素质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行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综合服务人才和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为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把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激励人才,利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开发。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12
近年来,民和县着力实施建设兰西经济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青海东部门户新兴旅游胜地、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面对省、市、县三级着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发展实际,以文化旅游带动新型城市化发展,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新跨越。
一、发展现状
民和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紧紧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深挖潜力,打造品牌,不断加大景区开发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8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7.2%;实现旅游收入22829.31万元,同比增长41%。目前,全县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3A级景区4处,2A级景区1处,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3家,乡村旅游接待点84家(今年新增18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7家,直接从业人员达328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6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多年来,民和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新形势对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力尚未形成。由于文化旅游的管理体制不同,对文化、旅游资源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存在着条块分割、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没有形成。二是文化旅游结合领域不宽。项目建设存在着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品种少,层次低,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三是缺乏文化娱乐项目。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娱乐产品。四是扶持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在“硬件”方面,财政扶持、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需进一步加强,在“软件”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还有待增强,还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大宣传”格局尚未形成。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文化和旅游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县目标考核管理,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列入县级重大项目范围,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二)加大招商引资。通过市场机制、政府扶持和优化发展环境,激励景区、旅行社、餐饮企业等旅游产业主体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重组,积极引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构建多元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主体,敞开民和大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来民和发展,包括知名旅行社、旅游创意策划机构、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等,激发产业活力,推动民和文化旅游业开放发展。
(三)加强整体联动。应实现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形成上下一盘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围绕打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个青海省第三张旅游金名片,在落实政策、营造环境、招商引资、优质服务上定目标、定措施,出实招。应着力抓好旅游推进,制定工作时序,细化工作责任,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旅游任务的推进和工作的落实上,把共同的责任具体化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努力形成推进旅游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
(四)做好对外宣传。尽快确定民和县旅游宣传口号,积极推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大旅游促销战略,精心选择一些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加快形成全方位的旅游营销体系。加大节庆活动策划组织促销力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互动”的宣传格局,扩大民和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五)加强项目建设。从2014年起,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工程”,每年推出2—3个重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梯次推进,干一件、成一件,构建大亮点,形成大循环。保证文化旅游融合项目用地比例,盘活增存量。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项目前期工作。
(六)优惠税费政策支持。在税收政策上,根据文化旅游企业的经营特征,实行结构性减税、调整税负。对重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优惠或者减免。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收入,享受西部大开发、小微企业、文化旅游等优惠政策。文化旅游企业可以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招收农民工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城市交通、道路桥梁等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投资回收期内,给予营业税适当的减免。对旅游企业专门用于旅游营运业务的交通车辆等运输设备,可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提取折旧,并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旅游小型微型企业,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为鼓励发展前景良好、理念超前、规划新颖,确有困难需银行贷款的旅游企业,每年按1000万元贷款额度,县财政给予60万元的贷款贴息。
(七)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旅游业综合性产业的观念,形成由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旅游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体系。鼓励官亭喇家遗址等景区景点在体制机制、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学习借鉴互助北山等在体制机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支持西沟自然风景区和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的建设,探讨旅游发展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形成以改革促旅游发展新局面。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全县旅游执法机构,增加人员和编制。进一步转变职能,推动管理职能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培养、扶持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旅游企业。
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案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13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和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江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发展特色优势日益彰显,动力活力不断迸发,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愈加凸显,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艺术创作生产形成“江苏现象”。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家充分尊重、对艺术创作规律充分尊重、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充分尊重“三个尊重”,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创造条件为基层院团和艺术人才搭建免费展演展览省级平台,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苏剧《国鼎魂》、淮剧《小镇》等精品力作荣获国家级奖项,12部作品入选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第13届全国美展江苏获奖提名作品、进京作品和入展作品数量为历史上最多。
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江苏特色。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建立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形成江苏经验。全面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全面推进“考古前置”,颁布实施《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施一批运河遗产展示利用,红色遗产、名人故居维修保护与展示提升等工程和博物馆展示交流项目,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省级试点。新增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等级博物馆40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高邮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认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1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10家。
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江苏亮点。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创新举办文旅消费季、文化和旅游项目融资集中签约活动。南京、苏州市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家园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出台纾困惠企政策“苏六条”、促进文旅产业平稳健康发展18条等政策,文旅行业恢复程度好于全国。
“水韵江苏”宣传推广形成江苏效应。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新标识,提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宣传主题,部省共建海牙中国文化中心,新增9家江苏境(涉)外旅游推广中心,举办省内城际互动游、畅游长三角主题游、乡村旅游节以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江苏之夜”等境内外文旅推介活动,“水韵江苏”品牌形象渐入人心。
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服务形成江苏样本。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同城一支队伍”改革,率先出台《江苏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省级机构改革后出台全国文旅系统首个深化“放管服”改革意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获评省政府法制创新奖、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上线运行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和智慧分析功能于一体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全省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江苏探索。依托江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创新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我省与文化和旅游部连续三年联合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并完成全国348个剧种集中展演,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省级11部门联合出台推动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末,全省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18家,江苏文旅创建尤其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
“十三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对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文化小康在一些地区仍有“洼地”,文化和旅游供给的品质还难以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江苏旅游的标识度、美誉度尚需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还面临体制机制制约。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入关键时期,大众旅游全面进入新阶段,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准确把握文旅行业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为推进新阶段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要紧扣“强富美高”的总目标总定位,聚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项工作争创一流、勇当标杆,更好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赋能文化强省作用,更加彰显旅游为民和旅游带动效应。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新追求。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融入到“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健全完善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内涵能级在创新发展中充分释放,江海河湖资源禀赋优势在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水韵江苏独特魅力在绿色发展中充分彰显,文旅资源配置能力在开放发展中充分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共享发展中充分满足。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必须强化价值引领、品质提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精神文化需求。准确把握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新要求。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文旅资源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发展面临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化和旅游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要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新阶段新征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努力让江苏成为令人神往的“诗和远方”,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现代化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为民惠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创新引领。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现代化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规律,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作用。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激发新动能、开辟新空间。
——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系统观念,引导各地立足区位特点,找准定位、错位发展,构建体现资源禀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创造各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借鉴的路径模式,在全省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便捷高效,文旅产业支柱性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大众旅游、智慧旅游蓬勃发展,优质旅游产品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美的江苏”重要窗口,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形成更多主导性“江苏标准”,文旅发展对促进社会文明贡献度、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文旅融合对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度、文旅行业对全省安全生产贡献度、文旅领域对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度显著提升,建成文化建设高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人民群众文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大幅提升,推动江苏成为水韵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展望2035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艺术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实现设区市全覆盖,以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优质旅游服务为代表的高质量旅游供给更加丰富,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形成江苏方阵,“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在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
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美丽江苏建设、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以江海河湖为脉络,构建省域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魅力空间。
(一)彰显“水+文化”鲜明融合特质。
发挥江苏江海河湖资源禀赋独特和自然人文风光秀美的优势,系统推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湖地区文旅特色发展,充分展现“水韵江苏”之美。
以水为脉。依托江苏奔涌江流、稠密河网、温润湖泊、浩淼海洋的丰富资源,串起名胜遗迹明珠式落子,编织蓝绿亲水珠链,形成明媚婉转的诗意画廊。发挥江海河湖通达四方优势,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廊道。
以文铸魂。挖掘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内涵,构筑大运河文化、海洋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区域文化传承弘扬高地,以大运河的繁盛、黄海的浩瀚、长江的壮阔、太湖的柔美和里下河地区的乡情等,生动展现水韵江苏大气温润、敦睦柔和的人文风貌。
区域联动。鼓励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区域空间特色塑造。推动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湖海呼应、跨江融合,以“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为契机,加强区域间文化和旅游融合互动,形成共建基础设施、共推重大项目、共享客源市场、共创知名品牌的联动发展格局。
城乡融合。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统筹推进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守护延续城市文脉,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营造城绿相依、灵秀精致的城乡魅力风貌,促进城乡互动发展、文明互补融合。
(二)构建东方魅力绽放的特色文旅空间。
系统梳理诗意山水文化旅游特色资源,依托南北贯穿的大运河、海岸线,东西延展的扬子江、陆桥东部联动发展带,以及点缀其间的太湖、洪泽湖等湖泊,规划建设彰显江苏文化多彩魅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构建高能级、高标识度、强带动力的“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
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依托江苏在大运河全线数量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和类型最全、密度最高的文旅资源,通过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展示载体搭建、旅游精品线路推介、特色节庆活动举办,展现沿线流蕴风物、亲水人居、漕运盐利、名人故事、市井生活、民间技艺,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旅“美丽中轴”,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
培育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依托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立足千里海岸线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大美湿地,建设蔚蓝海洋、金色海岸、青葱大地、火红海滩立体呈现的滨海景区度假区、亲海风情镇、牧海渔家村、近海观光线,串联连云港“山海相拥、港城相依”、盐城“壮美世遗、栖息天堂”、南通“江海交汇、文旅融合”滨海精华段,形成最富人文魅力的文化海岸带、具有世界影响的滨海旅游景观带。
培育打造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守护传承生生不息的长江千年文脉,发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滨江生态文化优势,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依托长江干流、众多支流和生态岸线,开发江畔休闲体验和江上游乐项目,展现城市山林、灯火沿流美好幸福生活图景,推动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培育打造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利用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独特条件,传承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依托陆桥文化、楚汉文化、西游文化和微山湖、骆马湖、故黄河等资源禀赋,拓展文化旅游东西双向开放,增进沿线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建设世界知名汉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丝路特色鲜明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深度融合区。
培育打造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发挥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集聚的优势,依托曲径通幽的古典园林、古朴明静的吴韵古镇、传统与创新和融共生的千年古城,发展彰显湖光山色旖旎魅力、展示枕河人家诗意生活的精品文化旅游,打造太湖流域长荡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明珠镶嵌的世界级生态湖区,形成向世界展示中国“最江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培育打造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积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彰显洪泽湖万顷碧波、千年古堰、河工奇观等特有资源禀赋,依托高邮湖、邵伯湖、白马湖、里下河湖荡群密布水网,塑造水乡景观空间肌理,挖掘利用水乡特色浓郁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小说文化等,凸显帆影苍茫、湖荡湿地、垛上水镇、垛田水村意境,打造富有水乡田园韵味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新方法,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助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让人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用好用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梳理精神谱系,延续历史文脉,弘扬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继承革命文化,利用舞台艺术、美术书法、革命文物、红色旅游等载体,梳理、研究和发掘江苏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用好旅游景区、导游人员、中外游客等媒介,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二)发挥文化润泽和道德涵养功能。
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功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纪念馆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开展惠民演出、巡演巡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促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加强对演出、艺术品、网络表演、游戏游艺、歌舞娱乐、展演展览、对外交流、论坛讲座、导游讲解、旅游广告等内容源头治理和审核把关,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弘扬诚信文化。
(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行动。
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活动和景区文明旅游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供需对接、服务记录、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动员各类文化机构、旅游景区、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展览展示、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助力营造全社会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五、助力构筑艺术精品创作高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完善创作生产、演出交流、宣传推广的激励措施和评价体系,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有引领力的精品力作,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构建更有凝聚力的创作生态,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一)强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传播。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要领域,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健全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规划组织机制,强化“水韵江苏”主题作品创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落实“代表性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创作计划,重点投入打造一批彰显中国气派、具有江苏特质的时代力作。发挥文艺评奖导向作用,持续举办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面向全国举办紫金戏剧文学奖。加大艺术作品展示传播力度,创新搭建惠民演出平台,支持优秀艺术作品多演出特别是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推动艺术作品在各类文旅空间展示展演,打造一批“观演赏景”精品线路。“十四五”时期,突出舞台艺术、美术书法等优势门类,每年推出10部左右优秀舞台艺术作品、2-3部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全国美展获奖位居前列。
省文化旅游部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人建设方案篇14
2月20日,宝兴县召开2021年文化旅游专题会议,传达省、市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示精神,总结2020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县委书记冯俊涛,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显泽,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姚伟东,副县长何少建,县政协副主席苟宏及相关乡镇、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我县持续深入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防控,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文化旅游发展业态,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有效拉动了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俊涛强调:要按照“1136”发展思路,围绕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目标,打响大熊猫、夹金山两大品牌,完善大熊猫溯源之旅、红色文化研学之旅、生态文化体验之旅三条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熊猫古城、灵关石城、蜂桶寨邓池沟、硗碛藏寨·神木垒、东拉山、空石林六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着力做精做细文旅产业,结合“互联网+旅游”发展措施,完善票务系统、景区导览系统等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对景区部分基础设施完成信息化升级,建立新消费、推动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全面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同时,要充分挖掘展示特色硗碛藏族文化、穆坪土司文化、汉白玉文化等,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加大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的运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