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说课稿说教材:《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1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
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六)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6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2、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2)、与文本有效对话,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表达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热爱生活之美的心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听——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优美的PPT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显示课文标题。提出问题:大家喜欢上语文课吗?让学生首先增加自己对语文的喜欢的意念。接着问学生是否喜欢语文老师,联系到实际,引到“友”上面来,把“友”区分为人与物两方面,过渡到课题“山中访友”上,让学生猜测课题中的“友”可能是什么友。然后带着这个疑问欣赏美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评析: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读。自读时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朗读课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评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深挖课文,灵活表达
1、让学生在选读的基础上,采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一朋友的喜爱之情,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艺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析: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表演中还提高了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赛:
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搭起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个性与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要求按句式说话:“我从—身上学到了—。”
◆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评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六)拓展:
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2、给学生提供查阅材料的方法:推荐书目(名家散文集)、推荐网站、推荐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
评析: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回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应注意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将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小结全文:
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要始终保持一种好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在大自然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这些美的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以后交流,便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说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说过程:
1。听一听忆一忆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环境中。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读一读找一找
(1)扫清朗读时遇到的文字障碍,小组中仍未能解决的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2)找一找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品一品说一说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写一写说一说
作者采用的是说话方式向他的大自然朋友打招呼,我们也尝试一下用“你好”写一句话,向我们的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好吗?
(比如松树、小草、白鹭……)
七、说活动
1。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走走,去领略大自然。
2。课文仿写:《欢迎你来到大自然》
八、说板书:
山中访友——拟人、想象(亲切喜悦)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石头、落叶、小花
阵雨
老柏树
蚂蚁小弟弟
九、说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深情感悟。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5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山中访友》。整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文中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欣赏这样的散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上还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课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3个整合点。
一、 音乐视频,入情入境
学习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 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多媒体使文字醒目,画面简洁清晰、和谐,色彩协调、自然,利用色彩对比可以突出主要内容。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快乐。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读这段话,学生在品味语言上就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我通过多媒体将这段话换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文字醒目,且对仗有序,采用分组轮读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自主发现了排比、拟人、比喻这些表达上的特点和如诗一般的文字,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会更深入,水到渠成进行仿写,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之后随意指名有感情地读文时,学生都读得特别有韵味,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寂静山林的曲子,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学生被深深地陶醉了,有的看着书上的文字,有的看着大屏幕,有的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课堂效果非常好。之后学生踊跃举手,习得了语言,练习了表达,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语文味十足的课。
三、网络链接,拓宽视野
科技的进步拓展和丰富了教学的信息来源,我合理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适合学生的网络素材。在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作者李汉荣后,我合理的利用东北师大的这个网页给学生进行拓展,效果很好,学生不仅了解到到李汉荣的简介,还了解了他的诗文,以及相关评论。在拓展阅读时,充分利用这个网页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让学生们也警醒大自然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时将文本进行了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了主题,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进行美文赏读,因为美文赏读比常规的齐读课文,指名读文更能让学生美美地做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利用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语段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网站的合理选用,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是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的指正与谅解。谢谢!
山中访友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山中访友》人教版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的进山观景的所见所闻,《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对于拟人化的描写仿佛让所有的景物都活跃了起来,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融入到整个画面当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快速浏览课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根据本课课时的安排安排,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扫清了文字障碍及总结出了段落大意,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节课当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最后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拟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讨论和总结出作者对这些老朋友的采用的拟人状物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文章中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
难点:掌握及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发现文章中的对景物拟人化的描写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并且通过上节课下课时布置的作业导入到本节课当中(文章讲述的是作者进山观景的一个过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点的文字描写了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内容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已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今天的课堂内容。
(二)、整体感知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中的第三——倒数第二自然段,勾画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写景物的关键词。
2、通过板书让同学们走上黑板进行罗列。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让同学们自己去通过阅读来探索,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自己发现文章段落的特点——大量拟人化的描写手法。
(三)、深入研读
结合整体感知的知识提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景物这样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进行3分钟讨论,讨论结束后,提问学生起来回答
2、引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对这种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拟人状物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拟人化的景物与去拟人化景物的不同,进而体会作者索要表达的情感,深入浅出的衔接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掌握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
(四)、拓展提升
设置环节:
第一、让学生以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对象模仿作者拟人状物的描写手法写一段话,例如描写自己的课桌、钢笔等等。
第二、小组评议,全班同学进行体会学习,说说谁写的好,为什么写的好?
第三、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单能力并掌握已学知识,
小组评议的方式把课堂还与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和整体评价,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程理念。
(五)、小结作业。
结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提问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互动共同对今天所讲主要内容。作业部分,启发学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拟人化的一个描写,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样与游人互诉心声”在课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