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教材分析】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氓》说课稿1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
【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page]
【教法学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page]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page]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名作。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2
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www、fwsir、com)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3
《雷雨》是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在就教材、教法及教学程序几方面对这篇课文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雷雨》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戏剧单元的两篇课文之一,它充分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成就。而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且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以开放性的思维学习本文,将为学生敞开了通往戏剧文学的大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技校生的实际,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如舞台说明等;
(2)解读《雷雨》的戏剧冲突,揭示主题思想;
(3)品味戏剧的个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4)探究悲剧的根源,滋养人文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的处理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所以把(2)、(3)确立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和情感的限制,在指导学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教学目标(4)设为教学难点。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在这一幕的主要人物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最为复杂,而对于初次接触戏剧的技工学生而言,会比较吃力,故我在题目的设计、阅读的赏析上都偏重于这两个人物。赏析的过程要做到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
二、说教法
教法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教学设计上讲究整体教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整体效应。采用表演探讨法、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过程为看过→看懂→看透→看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说教学程序
1、片段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首先播放《雷雨》本课及结局镜头,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与激情。导语设计如下:《雷雨》是曹禺先生在1933年以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什么是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起来!”(投影鲁迅的话)
2、检查预习情况
(1)提前播放影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等。并加以提问。
(2)完成人物关系的图表,整体感知基本情节。(投影图表)
(3)了解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后认为值得学习探索的问题。
3、新课讲解
(1)赏析第一场“重逢”,引出二十年前的悲剧。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表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进行教学。分角色演读剧本: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出学习探索问题——分组研讨——小组代表汇报研讨情况——教师参与点评。小结两人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 无情 伪君子 鲁侍萍:善良 悲愤 刚毅顽强)。
(2)赏析第二场“斗争”,酝酿中的悲剧。采用提问法:
①周朴园对鲁大海有顾及父子之情吗?这体现了周朴园什么性格特点?(冷酷残忍 阴险狡猾 )
②鲁侍萍面对儿子周萍的心情如何?(痛苦 自尊)
③剧中鲁大海的形象有何特点?(经验不足 大公无私 顽强斗争) 研讨悲剧的成因。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1)个性化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采用练习法,结合课文思考题,完成有关练习。
(2)探讨悲剧的根源,把握矛盾的实质,揭示《雷雨》的主题思想。结束时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赏析了一部现代主义悲剧作品,感受了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体会了其中的蕴含,而不是只会让人哭泣的苦戏或只具美学意义的悲剧。希望大家以此为平台,解读更多的名家名作。”
5、延伸拓展
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以下命题中挑选其一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发布于校园网络,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投影)
(1)接写第二幕,完成一篇小型话剧。
(2)有人认为一切悲剧的根源是周朴园,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探讨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4)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雷雨》毁灭了什么?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用“越
____
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它。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注意打一自然现象)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
(1)开火车读词。(带拼音,去拼音)
(2)联系文中的句子巩固识字。如: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分自然段轮读读全文。
2、课文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看一看,课文除了有八段文字,还有两幅图画。这两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生:雷雨中和雷雨后)
3、那缺一幅描绘什么时候的图画啊?(生:雷雨前)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边读边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抓住“黑沉沉”、“压”体会。(乌云黑沉沉,还有什么也黑沉沉?“谁能做个压的动作。”)
师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雷雨前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朗读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可以比较体会。)
大风刮来,还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说后有感情地读。
(4)这么大的风,就连蜘蛛-------“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垂”研读体会。)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5)大风过后,接着就是闪电和雷声。
引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词语、句式训练)
体会“越______越______”用的生动形象。(体现出一个有弱到强的过程)
学生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课文1~3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实际上每段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吗?
第一段:乌云密布
第二段:狂风大作
第三段:电闪雷鸣
5、其实下雨之前天除了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一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
还有关于雨前征兆的谚语呢:①乌鸦唱晚,风雨不远。
②鱼儿出水跳,大雨要来到。
6、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五、学习1—3自然段雷雨中景象
过渡:一阵电闪雷鸣之后,雨紧跟着就下起来了。
1、自由读4~6自然段,感觉一下它的来势汹汹。
(1)指导读“哗,哗,哗,”,如果去掉标点怎么读。
(2)重点指导读雨的变化。
雨有什么变化?(下雨—雨大—雨小)你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反馈,随机指导朗读。
(2).齐读雷雨中部分,注意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雨的变化。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
3、练习:(1)把“渐渐地”放在下列句子中合适的位置。
小树长高了。
天色暗下来。
我懂得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提问:“谁能看着画面试着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六、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观察交流,说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
重点指导:“垂”。(“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七、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雨中的景象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八、作业
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学习这种积累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一个小标记。
板书设计:
前(1-3)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18雷雨中(4-6)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后7、8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5
各们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说过程】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通过猜谜语,引出雨,再通过对雨的了解,引出雷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画出来,文字是语言的基础,在低年段语文中认字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识字训练。我先出示要认的四个字,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再把生字带入到词语中,让学生更好的识记。还重点讲解了“垂“字的写法。
其次在学生识记完生字新词后我再请三位学生读。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朗读感悟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紧张气氛--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也赶来凑热闹。
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我估计小孩子从这个压字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所以在这里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景象)。这时教师同时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这时我要求同位互相读。互相说。小组比赛读,进一步品读文本。了解雷雨前的景象。我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就去创造经历吧。我这样鼓励孩子们后。再让孩子们分角色演。进一步感受雷雨前的这种景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这个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相机出示“压,乱,垂,虹”这几个要认的汉字,检验学生是否养成随文识字的好习惯,在最后几分钟安排了写一写指导,描红静心书写”垂”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还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爱好语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
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
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三、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
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7
一、教材分析 :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二年级(苏少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夏天的雷雨》。《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为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前半部分结构规整,三处采用了切分节奏型,其中第一、三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作为全曲的结束句略有不同,增强了结束感。在这节课中我想通过唱、听、动感受歌曲的情趣、风格,并掌握节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欣赏及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感受和了解《夏天的雷雨》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游戏中能够对音乐性的指令作出反应,随之变换动作或继续游戏进程。
3、能够区分不同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切分节奏的教唱,难点是如何在音乐游戏中贯穿这个节奏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听赏《吉祥三宝》和《刘三姐》中《心想唱歌就唱歌》 的片段向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总结出都是有问有答的歌曲。老师这里有一首奇怪的歌,少了哪些部分呢?分析歌曲。
新课学习:
1、节奏游戏:教师按节奏范读谜面歌词,让学生用同样的节奏答出谜底,以接龙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解决切分节奏并找出答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老师再用声释教学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模仿出夏日雷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然后放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用手轻轻地拍,感受歌曲的节奏、旋)白话文○(律。接着老师用琴声带领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相同旋律的两乐句。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对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总结,找出其特点。然后为歌曲取名字。 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别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3、成立简易乐队。在唱好了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老师用铃鼓示范,磁铃主要用在打击长音处。学生分组练习用铃鼓和磁铃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4、创编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舞的兴趣,鼓励互相启迪、创作,老师指导、观察,请一些创编的好的同学在前边来表演,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5、 类比欣赏,拓展延伸:欣赏相关内容的音响资料,如《电闪雷鸣波尔卡》和 《乘雪橇》,先说出两首乐曲的特点再对比两首乐曲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可以用色彩、线条或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音乐是最富有情趣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享受学习的快乐。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8
在这次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中,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写文章、看简报、听专家点评是我每天的必修内容。为了及时而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可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此外,教师应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也才会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教师是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好教师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优秀教师应加强个人品位的修炼,用热情去点燃学生,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生命去关照学生。有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当教师就四个字——用心用情。参与授课的专家、名师,每一位身上都有着许多闪光点,他们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对教育的热爱,统统都融入在他们生动精彩的讲课中,也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位学员。我从课程中、从教师们的教学魅力中感悟到了:教师的品味在于内外兼修、在于人格与专业的共同提升,修炼、激情与创新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通过这次学习我还体会到,高中教师远程研修,是提高老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授课艺术、教研能力、以及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远程研修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们不能为学而学,应该为用而学:将培训和以往的工作结合起来,根据专家的引领,反思过去的工作,寻找存在的问题;将培训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学到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下学期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这次培训使我们直面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大胆抛弃什么;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中来,在这里自由浏览、评论他人文章,视野变广了,我了解到教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理念。我深感这一平台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为教师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这对每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十天的高中语文远程培训,通过看视频,专家点评指导,和其他学员交流,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回想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充实,收获和感想颇多,现把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观念有了新的改变。
学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师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因此,读书不仅能充实知识,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重视教学主体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们都让学生有发表观点感受的机会。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意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以充分重视和发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收益无穷。”“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在此基础上培养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次远程培训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收获,使我们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用“越
____
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它。
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注意打一自然现象)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
(1)开火车读词。(带拼音,去拼音)
(2)联系文中的句子巩固识字。如: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分自然段轮读读全文。
2、课文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看一看,课文除了有八段文字,还有两幅图画。这两幅图分别描绘的是什么景象。(生:雷雨中和雷雨后)
3、那缺一幅描绘什么时候的图画啊?(生:雷雨前)
教师随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分别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边读边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抓住“黑沉沉”、“压”体会。(乌云黑沉沉,还有什么也黑沉沉?“谁能做个压的动作。”)
师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雷雨前天气非常闷热,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朗读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可以比较体会。)
大风刮来,还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说后有感情地读。
(4)这么大的风,就连蜘蛛-------“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垂”研读体会。)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5)大风过后,接着就是闪电和雷声。
引读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词语、句式训练)
体会“越______越______”用的生动形象。(体现出一个有弱到强的过程)
学生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
4、课文1~3自然段描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实际上每段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下雨前的自然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吗?
第一段:乌云密布
第二段:狂风大作
第三段:电闪雷鸣
5、其实下雨之前天除了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还有一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
还有关于雨前征兆的谚语呢:①乌鸦唱晚,风雨不远。
②鱼儿出水跳,大雨要来到。
6、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五、学习1—3自然段雷雨中景象
过渡:一阵电闪雷鸣之后,雨紧跟着就下起来了。
1、自由读4~6自然段,感觉一下它的来势汹汹。
(1)指导读“哗,哗,哗,”,如果去掉标点怎么读。
(2)重点指导读雨的变化。
雨有什么变化?(下雨—雨大—雨小)你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反馈,随机指导朗读。
(2).齐读雷雨中部分,注意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雨的变化。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小了
3、练习:(1)把“渐渐地”放在下列句子中合适的位置。
小树长高了。
天色暗下来。
我懂得了妈妈的用心良苦。
提问:“谁能看着画面试着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六、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观察交流,说书写时应注意的笔画。)
重点指导:“垂”。(“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七、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雨中的景象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八、作业
完成课后的“读读抄抄”,学习这种积累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或者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重点词语下面做一个小标记。
板书设计:
前(1-3)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18雷雨中(4-6)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后7、8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0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4《雷雨》
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
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
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谢谢!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1
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阵阵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自然景象。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生动、有吸引力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三、【说教学目标】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等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有感情的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2、朗读想象感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感;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师生合作学习。
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合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感悟能力。现在,我就本课的第二课时来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雨家族中最威猛的一员——雷雨(课件出示图片)
这节课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雷雨吧。(板书课题)
2、课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回忆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雷雨前、中、后的。
板书雷雨前 (1-3)雷雨中 (4-6)雷雨后(7-8)
意图:
本环节利用图片导入,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感悟
1、默读1--3自然段,划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
学生会很快找出以下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压”的妙用,感受乌云来势汹,厚重,有压迫感。)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忽然”“乱”的妙用,感受雨前风来的急;体会“垂”的妙用,感受蜘蛛的害怕。)
(4)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越…越…”句式的妙用,感受闪电、雷声的变化。)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课件出示
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老师读雷雨中的段落,学生交流雷雨中有哪些景象。
课件出示雷雨中图片及雷雨声,帮助学生想象理解。
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悟。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课件出示
雨——越下越大 雷声——越来越小
3、请同学朗读雷雨后的段落,看看描写了哪些情景,用笔划出来。
学生会画出以下句子
(1)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2)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挂”的妙用,感受彩虹像一条绸带挂在空中,十分美丽)
学生交流,并总结出以下内容
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
课件出示雷雨后情景图片,帮助学生感受雨后美景。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意图:1、本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雷雨不同时段景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学生交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指导,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
3、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重点字、词的运用,以读促悟,落实学习目标,解决生生互动中的低效性。
(三)朗读想象
1、多么神奇的雷雨啊!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小朋友,面对雷雨的景象是怎样的心情呢?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
课件出示雷雨不同时段景象图片。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
图2: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欣赏雨景。
图3: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你喜欢课文的那部分?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请同学展示朗读。
你们的声音也感染到了老师,老师也想读了。
教师朗读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
师生评议,教师指导学生对他人的朗读做出合理评价。
意图:1、在上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展示朗读,再共同评议,活跃课堂气氛。
(四)写字指导
本课生字我重点指导“彩、越、垂”三个生字。
“彩”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
“越”半包围结构,走的一捺要写舒展,长一些,上面的部分不要写作成;
“垂”中间宽,上下两头窄,第一笔撇要短而平,下面的四横长短不同。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错误并提示书写姿势。
意图:二年级学段写字是教学重点,本环节的设计将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学生的练习结合,使写字教学落到实处,达到教学目标,落实课标精神。提示书写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解决了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低效性。
(五)课堂小结 1、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雷雨有了认识,其实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还有很多神奇的景象呢。就请大家做个有心人,去欣赏她吧!
2、让我们向小作者学习,也来写写天气日记。
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精炼的语言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布置任务,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落实了教学目标。
六、【说板书设计】 雷雨前(1-3)
20 雷雨 雷雨中(4-6)
雷雨后(7-8)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能很直观的体现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2
一、教学目标
1、 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2、 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3、 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
4、 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1、文本主旨
以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必然灭亡趋势。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2、作者是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展示周仆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该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3、 3、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1、 1、情境感悟法
2、 2、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3、 3、分组讨论法
4、 4、提问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自制课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雷雨》)
二、作者简介及《雷雨》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曹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少年时代的曹禺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
2、理理清人物关系
3、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四、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辞海》)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五、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六、预习提问:请同学们列出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教师明确、见板书)
七、分角色朗读:课前找好学生,由老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在课堂朗读,同时要求思考:节选的课文可分两场戏,你认为在哪分最合适?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开头到"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周仆园和侍萍的冲突
第二场("仆人领大海进。"到结尾)周仆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八、课堂延续作业: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分
析周朴园形象的性格特征。
附:板书设计
雷雨——曹禺
周萍周仆园+繁漪——周冲
鲁大海梅侍萍+鲁贵——四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戏剧冲突,接下来进入文本的精读阶段。
二、思考: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祝福》《母亲》《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三、明确两对盾冲突
1、周仆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2、周仆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阶级斗争)——本质冲突
四、细读文本第一场
1、提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2、提问: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3、提问:第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明确: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6、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7、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明确: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五、主要人物形象(放眼全剧)
1、周仆园形象新解——分组讨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性是复杂的,
《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周仆园对侍萍的怀念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周仆园对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席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习惯一方面是忏悔,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周萍交代。这样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之间自然要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而他,也终于在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六、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明确: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七、课堂延续
1、请同学们回去参照老师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对矛盾冲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2、参考戏剧《雷雨》,试选取《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其改编成戏剧。
附:板书设计
周朴园———昔日恋人相遇———梅侍萍
似曾相识巧妙掩饰
虚伪谎言悲愤反驳
威胁哄骗矛盾焦点据理抗争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3
各们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雷雨》是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感受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初读课本,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课文描写雷雨前的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此时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说过程】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通过猜谜语,引出雨,再通过对雨的了解,引出雷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画出来,文字是语言的基础,在低年段语文中认字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识字训练。我先出示要认的四个字,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再把生字带入到词语中,让学生更好的识记。还重点讲解了“垂“字的写法。
其次在学生识记完生字新词后我再请三位学生读。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朗读感悟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此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紧张气氛--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也赶来凑热闹。
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我估计小孩子从这个压字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所以在这里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景象)。这时教师同时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这时我要求同位互相读。互相说。小组比赛读,进一步品读文本。了解雷雨前的景象。我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此时就去创造经历吧。我这样鼓励孩子们后。再让孩子们分角色演。进一步感受雷雨前的这种景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这个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相机出示“压,乱,垂,虹”这几个要认的汉字,检验学生是否养成随文识字的好习惯,在最后几分钟安排了写一写指导,描红静心书写”垂”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还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爱好语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4
【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page]
【教法学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page]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page]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名作。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篇15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非常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与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推荐访问:高中语文 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人教版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ppt 高一语文氓的教学视频 《氓》教材分析 氓高中课文哪一册 《氓》学案 氓高中课文原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