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己和自己对话—我科研故事公开课,供大家参考。
自己和自己的对话
——自 我反思式科研故事
背景:
开学后,孩子们对新的班级、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充满了好奇,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让孩子们每天都生活在有序和快乐的环境里,能够适应我这个刚进入这个班的老师,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建构了主题网络活动。
案例描述:
班中的开心宝宝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但集体活动时比较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和小朋友私下交谈,从来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离开位子四处走动。我经常摸摸她的小脑袋,小声提醒或事后个别交谈,但收效甚微。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为活动区自制标志的想法。开心选择了用绘画的方法来制作标志,我明显的感觉到开心不再游离于活动之外,而是积极探索者如何表现。正当大家为画不好娃娃家标志的娃娃外形而发愁时,开心第一个想出了从卡片上剪一个娃娃下来,启发了大家的思路。我也对她特别关注起来。我发现,开心在很多活动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从不人云亦云。在讨论中,开心主动将自己发现的好方法与大家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再也不用老师走过去摸摸脑袋摸摸脸了。
反思:
幼儿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她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和反应。开心在集体活动中游离的行为表现在一定程 度上表明老师组织的活动不能满足她的兴趣需要,而我起初却认为是开心 注意力无法集中,规则意识差。在与幼儿共同构建进行的主题网络活动中,开心宝宝的行为却截然不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原因就是这些活动正是她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的。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之一。
在新的绘画“图书标志“的活动中,开心宝宝又有了新的创意……
第 1 次制作 大家开始为自己负责的书绘画标志。开心宝宝在旁观察了很长时间还不动手:“我想不出。” 老师:“你画的书有什么特征?” 开心:“是正方形的,很厚,封面是软的。” 老师:“你想先画什么特征。” 开心:“我想先画正方形。”说着画了两个正方形连在一起:“这表示书翻开的样子。” 开心在制作时虽然很想表现出书的特征,但因为缺乏相互比较、类推的经验,只是觉得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所以并没有真正体现特征。因此这时的我可以发挥同伴之间的作用来引导开心。
第 2 次制作 开心和六六一起负责制作中等的厚书,却不知道该做多少大。
老师:“你去看看旁边小易的模子,按照她的印一下,再想想自己要多大。” 开心比了比小易的模子,剪了个比她小一点的正方形,又去四处寻找材料。一会儿,拿了一个废弃的塑料盒说:“怎么和我的模子一样大啊,我正好可以用来作书。”她试着将剪好的模子和塑料盒连接在一起,还开开合合地比试着。
老师:“你想用这种方法来做标志吗?”
开心:“是的,做这样的标志,别人一看到这个样子这么像书,就不会放错了。”她继续找来固体胶、双面胶、透明胶等想把它们固定住。
开心粘不好,又去寻找材料,比划来比划去,过会儿高兴地说:“哈哈,有办法了。”她把纸板剪成三块正方形,每张都在一边折了一下,再把折过的部分涂上固体胶,将几张固定在一起,笑着变翻边说:“哈哈,我在看书呢,我已经想出来了。”
或许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标志就是平面,当开心想出制作像一本书一样的标志时,我并没有因为她的设想不合乎常规而横加干涉,而是及时了解她的想法,了解她为。
什么这么做。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成为孩子的支持者。
另外,要给孩子充分的思考 和动手时间,让她在自己的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当孩子的创作愿望得到了老师支持时,创作源泉由此打开,孩子会展开更大胆的想象,她。
们学习的热情由此得到激发。幼儿探索活动的有效引导,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之二。
第 3、第 4 次制作图书区标志 在第 2 次制作时大家对开心制作的标志提出每页大小不一的问题,开心摸摸脑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就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六六说:“要不做个模子吧。” 开心:“那好吧,我试试。” 开心拿着一张纸板转来转去用手比划着:“可能这样差不多。”开心和六六按照自己设想的大小剪了好几个模子,可是都被小朋友们否定了。
两个人拿着模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见她们确实需要帮助就试探着问:“需要我帮忙吗?”她们点点头。
我拿来了小易和开心分别表示的书:“让我们先看看书和书的比较。”我将两本书下边对齐,问:“看看相差多少? 开心高兴地叫起来:“哦,我知道了,一本书好像等于两本小书。” 我也笑了:“我们用比较的方法终于比较出来了。那么标志应该做多少大呢?” 六六:“也应该是小易标志的一半。” 老师:“那怎么样才能知道它的一半是多少呢?” 大家又默然了。老师:“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经过测量,大家发现小易的标志是 14 厘米长。
老师:“那我们的标志要做它的一半,该是多少长呢?” 在一旁的开心听到了,抢着说道:分成 7 和 7 是一样大。” 开心:“该做 7 厘米长。”知道了长度后,开心立即开始了。
开心在纸板上测量出 7 厘米长的线后停了下来,问我:“接下来该干什么?” 老师:“想想正方形的每条边是怎么样的?” 开心:“哦,我知道了。” 开心按自己的设想做好了模子,这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她们几人又开始分别商量做几页。
开心:“我想做 8 页,每页都要画上我喜欢的东西。
六六:“我的书比你厚,我想做 10 页。
…… 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并不排斥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更好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结合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当我发现孩子们不知道标志的大小,了解到孩子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她们由此学习的需要时,就即时授予测量的知识,并和孩子们一起用实物计算长度。只有当孩子们内心有迫切学习的愿望时,她们在学习时才会像海绵吸水般源
源不断地吸取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这才是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这时我要学的,并不是老师让我学的。”对幼儿探索活动的有效帮助,是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之三。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自我回顾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自己挑自己教学中的“毛病”。
教师通过记录自己教育时间中的 “教育事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和剖析。
可以说,能否反思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反思是 我们 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案点评:
在三次的制作图书区标志中,当孩子们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问题的答案;当孩子说出问题的答案时,我也没有用简单的“对”和“错”来判决;当我发现孩子们制作的标志还存在种种问题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时,也没有用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擅自干涉,而是站在了和孩子同样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和孩子共同设想解决的方法,并通过她们自己的操作活动来亲手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成功。这样做能使孩子们将自己亲手操作获得的经验去同化内部原有的知识,从而使经验得到进一步升华,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善于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的确,伴随自我反思科研,在科研能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我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推荐访问:公开课 科研 对话 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我的科研故事公开课 我的教科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