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资料(2022年)

时间:2022-05-29 09:48: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资料(2022年),供大家参考。

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资料(2022年)

 

 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资料

 农业开发区纪工委、纪检监察室

 2017 年第 4 期

  【家风家规家训】要留好样与儿孙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缅怀寄托哀思,激荡家国情怀。77 岁的左权女儿左太北,深情翻阅父亲留下的 10 多封家书,再次汲取英烈的榜样力量。清明是缅怀感恩先辈、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节,也是传承民族精神追求、彰显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亲临现场怀念逝者,还是各种方式遥寄哀思,有一条线脉清晰可见:重温家规家训,传承优良家风。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清代《格言联璧》中收录了明朝袁崇焕的家训,提醒人们要心存良善,不可有害人之心;为人父母者要谨言慎行,做子女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引用此句,用以警示党员领导干部,切莫利用自己手中权力纵容家人幕后敛财、让子女借荫谋利。

 家风不正必定会出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力,如果不能守住立场、坚持原则,很容易在亲情中迷失方向,最终必然是毁家害己。“我坑了老婆,害了儿子,把全家带上了经济犯罪的深渊。他们如果不是书记的老婆,书记的儿子,没有我这个省委书记,什么都干不成……”苏荣的这番话点出了家风败坏的严重后果。但可悲的是,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此不以为意、心存侥幸。他们或教子无方,经不住家里人的软磨硬泡,通过打招呼、递条子,用公权为亲属谋利;或崇尚“封妻荫子”“子凭父贵”等封建社会那一套,以“补偿妻子、照顾子女”为借口,与商人勾肩搭背,大搞权钱交易。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党员干部对子女应爱之有道、教之以义方,不能一味放纵,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正可谓:溺爱不是爱,涉险必被害;富贵莫攀比,到头终相抵。党员干部要从严治家,在给予的同时,懂得养正于蒙。对子女要“内正心、外正容”,立规矩、定标杆,用严要求规范好门楣。

 家风是最好的传家宝,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党员干部作为家里的一员,自身的作风对家人的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强化自身作风,注重修身立德、以身为范,做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家人,用好作风带出好家风。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讲原则、有立场,抵住“耳边风”、拧紧“规矩阀”,为家人作出一个好榜样。

 上敬下睦,勤善和美,崇善孝敬……好家风是一种传承、一种积淀、一种激励。好家风的形成蕴含在点滴小事中,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点滴家事可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家书、家信、家训体现的是几代家族成员的作风养成。上一辈人做给后一辈人看,让好规矩在春风化雨、循循善诱、身体力行中世代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会影响一个家族,更关乎党风、社风、民风。言行正,则家风正,则国正。党员干部在言行上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不仅是对儿孙负责,更是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

 【家风家规家训】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 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

 ——华侨领袖陈嘉庚及其后辈的家风故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绿树掩映间,小巷幽深处,一座古朴的宅院悄悄矗立。甚至,连生活在这条小巷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

 这里便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的故居。在这座宅院的大厅里,有这么一副楹联:“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 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楹联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但却深深地影响了陈嘉庚及其家人。至今,陈家后辈仍把此奉为重要家训,恪守之、践行之。

 母亲传“诚毅”

 父亲授“拼搏”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集美人,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陈嘉庚出生的年代,正逢中国从独立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其父陈缨杞,为了生计远渡新加坡经商。陈嘉庚出生时父亲并不在家,出生后在集美的十六年间,父亲也仅回乡三次,可以说陈嘉庚是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故而母亲的教诲对其人格的养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嘉庚的母亲孙秀妹是个大家闺秀,深明大义。在教育子女方面,她深受娘家“教子读书”和“治家勤俭”的家训影响。陈嘉庚幼年时期,父亲虽然下南洋经商,但并不顺利,因此寄回的汇款不多,且时断时续。面对拮据的生活,陈嘉庚的母亲在督促他读书识字的同时,也时常带着他下田下海,辛勤劳作、补贴家用。

 陈嘉庚到南洋后,父亲将他带在身旁耳提面命,传授经商秘诀。父亲对“爱拼才会赢”这一信条的坚信,也深深影响了陈嘉庚。与父亲一起在商海打拼的陈嘉庚,十分善于学习总结,不断吸纳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企业,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实施对市场运作的控制。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商海沉浮的陈嘉庚始终坚守“诚信”的原则。其父亲的企业因受排挤破产时,陈嘉庚以极大的诚信与毅力,重整旗鼓、还清父债、开辟市场,奠定和树立了陈嘉庚的企业信誉和做人威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陈嘉庚不仅锻炼出了一副好身板,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小时候的苦日子和坎坷的经商道路,让陈嘉庚深知百姓的疾苦,对其以后热心公益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对子女抠门

 不“沾”公家光 一生将大爱奉献给国家、革命、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在家庭生活中,则以严父的形象出现。他认为:“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 陈嘉庚捐资抗战、助学总是出手大方,动辄万金,但对子女却十分吝啬。第五子陈国庆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工厂工作。陈嘉庚对陈国庆说,“从现在起,你应当自立了,不要依靠我,我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不会留给你们。”于是陈国庆和工人们一样,从早晨 7 点干到晚上 10 点,每天三顿饭都在工厂里排队吃食堂。有一次,工厂里为支援抗战组织募捐,每人捐 3 块钱。陈国庆囊中羞涩,硬着头皮去求父亲帮忙,但陈嘉庚说:“不行!几块钱对于我是太小的事情,但我就是要从这些小事上培养你们的自立能力。普通工人能做到的事,陈嘉庚的儿子更应该做到。” 陈嘉庚晚年,回集美定居后,便开始捐资建设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考虑到他经常去工地,而交通又不方便,政府准备给他配一辆小轿车,但他始终不肯接受。1957 年,已 83 岁的陈嘉庚体力下降,行动越来越不便,在大家的劝说下接受了政府配给的小轿车,但他从不让儿孙“沾光”。1958 年 4 月,第七子陈元济夫妇从新加坡回来探望老父亲,准备返程的时候护照只剩三天期限。当时厦门无机场,乘专车到深圳是最好的办法,可陈嘉庚就是不允许用公车。陈元济夫妇最后只能乘火车到鹰潭转广州再至深圳。

 陈嘉庚生病后,后辈回国探望,可他总是以亲人没有医护能力,多逗留会增加费用,要他们赶快回去。第八子陈国怀,带着儿子陈联辉回集美照顾起居,陈嘉庚不让他们“吃闲饭”,把孙子送到侨校学习祖国文化,儿子则被他“发配”到学校发电厂,干最脏、最累的老机器维修改造的活,并让陈国怀父子俩住不及两米高的双坡顶故居阁楼。

 陈嘉庚的生活自奉甚约,为后辈表率。他说:“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

 族奋斗。”他的遗嘱中对家费是这样规定的:“我亲血脉子孙回家无职业:男子老幼每人每月供给生活费20 元。如有职业,不得支取;女子中幼每人每月供给生活费 15 元,如有职业或嫁出,不得支取。”“每人如逢结婚或丧事,各给费用 200 元”等。

 俭朴过日子

 大方做公益 在陈嘉庚的教诲和亲身示范下,陈家后辈虽遍布世界各地,但多秉承了勤俭的美德,并多热心公益。

 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在他身边工作 10 年,受陈嘉庚的影响很深。不仅在生活方面,李光前与陈嘉庚非常相似,均以富而不奢、非常俭朴著称。在热心公益、捐资办学方面,翁婿二人也观点一致。上世纪 20 年代,事业有成的李光前就开始投资办学。为赞助教育、文化、医药、社会福利以及学业优良的清贫学生,他于 1952 年创立“李氏基金”,将每年巨额股资股息所得全部用作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嘉庚的十七个子女大都有所成就,并过着俭朴的生活。陈嘉庚的长子陈厥福(又名陈济民)一家虽然很富裕,但生活却简单朴素,并注重教育子女勤俭节约。据陈厥福的长子陈立人介绍,他们上学时,每学期末或者年底,总会有没用完的作业纸、作业本,父亲就把余下的本子裁开,把纸张收集起来重新钉成新本子,给他们使用。在他们家还有一个规矩,碗底的饭粒一定要吃完,一粒米都不能剩下。每当有小孩子不懂事剩下饭粒,父亲都会苦口婆心地说:“农户种田是非常辛苦的,一粒米凝结许多汗水,不能浪费。” 时至今日,陈嘉庚重勤俭、重公益的良好家风对集美区的族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陈新杰,是集美区的一个退休小学教师。上个世纪 80 年代,全家人仅靠他每月 20 多元收入养活,经常是“买 5 分钱的油菜,一家人分成两顿吃”。即便如此,1984 年,陈新杰匿名向厦门市少年儿童基金会一笔就捐出了 20元,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自此,陈新杰生活中克勤克俭却慷慨捐资公益事业的行为,持续到现在已经 30 多年。

  【家风家规家训】我们家的“读书会”和“民主生活会” 来源:泰州廉政网

 单位里有“读书会”,机关里有“民主生活会”。我们家的“读书会”和“民主生活会”,是怎么回事呢? 以前过春节,我们兄弟五个几家聚在一起,吃年饭敬酒的时候,每个人在敬酒前,都要先背诵一首诗。你自己作的也好,你自己喜欢的也好,背完了诗再敬酒。这是从王羲之“兰亭雅集”那儿学来的。不同的是,王羲之和朋友们是现场作诗,我们是背诵自己以前作的诗,或是自己喜欢的别人的诗。虽没有茂林修竹,没有流觞曲水,一顿饭倒也吃得趣意盎然,其乐陶陶。

 巧的是,有一年我们在屋里吃饭,外面竟飘起了漫天大雪,更给我们的聚会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趣味。三弟是个作家,就乘兴写了一篇《雪澡精神》,真实记录了我们这次聚会,并把这篇散文寄给《北京日报》发表了。熟识我们的人,读到了这篇散文,一边夸老三的文章写得好,一边夸我们的这种聚会好。

 有了朋友们的鼓励,我们在坚持的同时,便想到了不断改进。

 我对三弟说,咱们平常都挺忙的,春节聚一次不容易,背背诗固然好,如果能再抽出半天时间,坐下来好好聊聊,谈读书心得,谈工作体会,谈人生感受,总之,有什么谈什么,过个读书年、学习年、文化年,岂不更好?老三对我的建议,连声说“好”。我说,既然你赞同,那你就讲第一讲,题目我都想好了,就叫《享受经典》。你读了那么多经典名著,有什么心得,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2011 年大年初三上午,三弟做了精心准备,我通知大哥、四弟、五弟几家准时来参加。谁想,亲戚朋友们听说我们家搞“读书会”,都纷纷要来,男女老少来了 38 口,最年长的 78 岁,最小的十几岁,还在上小学。这么多人,我家里实在坐不下,正急得没办法,我一个当老师的亲戚说,到我们班教室吧,我们那儿能坐 50 多人,还有话筒。好在学校离我们家不远,我说你赶紧去开门,我带着大家随后过去。

 三弟讲得不错,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中间大家还给他鼓了好几次掌。三弟讲完后,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很多人又谈了自己的体会,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建议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把我们家这个“读

 书会”,坚持不懈地办下去,办成一个品牌。每个人既是学生也是老师,自己都可以报个题目,每年大年初三上午轮流讲。早定题目,早做准备。

 从此以后,我们家的“读书会”,越办越有文化味儿,越办越有人气儿,越办越受关注。

 2012 年春节,我讲了《我说<道德经>》。

 2013 年春节,我的小侄子刘畅讲了《中国书法史》。

 2014 年春节,五弟讲了《我读<孙子兵法>》。

 2015 年春节,大哥讲了《传承良好家风》。在讲“家风”的时候,大哥特别举了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裴柏村的例子:裴柏村有个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至明初,裴家先后出过 59 个宰相,特别是在唐代,每 17 年裴家就出 1 个宰相。裴家还出过 59 个大将军;出过 117 个进士,其中,有 11 个是头名状元。

 在历朝历代裴氏 3000 多个有名有姓的大小官吏中,没有出过一个腐败分子。因为裴家有“两条家规”:一是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二是当官有劣迹的,死后不准埋进祖坟。这“两条家规”很厉害,一是鼓励勤学上进,讲求的是“才”;二是坚守清正廉洁,讲求的是“德”。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与我们“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观,是高度契合一致的。

 2016 年春节,我讲了《做个“明白人”》。这个题目,是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来的。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重大场合、重要会议,都要反复强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当然,首要就是政治上要明白。我们家大多数人都是党员,很多又都在党政机关工作,理应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即使不是党员,不在党政机关工作,也应该做个人生的“明白人”。

 我讲到,“明白人”至少要有三个条件或标准:一要有“一枚指南针”,就是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要有“一个驾驶执照”,就是学会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三要时刻怀揣“一本交通规则”,就是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指南针”明方向,“驾驶执照”管技术,“交通规则”保安全,可谓“人生三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做到明白?我讲了要从 8 个方面下功夫:读书使人明白,阅人使人明白,历事使人明白,胸阔使人明白,眼高使人明白,少私使人明白,益友使人明白,苦难使人明白。

 2017 年春节,四弟以《春节与亲情》为题,讲了一课。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他特别引用了习近平总书...

推荐访问:勤政廉政 宣传教育 资料 勤政廉政宣传教育资料 廉洁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