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在XX省质量发展大会上讲话(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质量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关于质量强国战略的部署,总结全省质量工作,对建设质量强省作出全面部署,推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本次大会,我们特别邀请到国家质检总局局长XX同志莅会指导,并与国家质检总局签订了推进XX质量强省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合作备忘录》。刚才XX局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XX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质量发展作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提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夯实质量工作基础,有效促进了全省质量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方面,主要农产品和食品抽查合格率均达98%以上,工业品抽查合格率94%以上。出口产品合格率99%以上。服务质量方面,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XX航集团连续两届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工程质量方面,重点工程竣工验收一次性合格率达100%。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和支持,离不开企业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代表XX省委省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表示衷心感谢!向获得表彰的企业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质量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质量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质量第一意识尚未树牢。个别地方政府重视抓总量忽视抓质量,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从“有产品就有收益”到“有质量才有效益”的意识转变。从全社会看,“工匠精神”整体比较薄弱,质量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二是质量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机构建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运用相对滞后。标准工作起点低、管理软,体系间衔接水平亟待提高。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不够,机制不健全。质量教育和技能培训差距明显,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三是质量竞争力不强。XX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但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仅X%多一点,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全省XX万户规模以上企业,没有一家上榜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也不多。四是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全省各类生产企业近X万家,食品药品、特种设备、消费品等的制造和使用点多面宽,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XX是经济大省、产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消费大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向强省跨越,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都要求我们将质量强省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当前和今后的很长时期,我们都要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质量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惠民为取向,全力推进质量共建,依靠质量提升实现XX经济社会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到20XX年,全省质量发展要取得突破性成效,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有效提升,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多元共建共治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质量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品质XX”和西部质量高地。
二、强力推进质量强省建设重点工作
第一,全域推进质量对标提升。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高效益。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科学确定比对产品和评价方法,以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为参照,认真查找质量短板,有针对性地弥补追赶。围绕汽车、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行业抓对标,积极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推动我省加快进入先进制造强省行列。围绕白酒、家具家电、服装等重点消费品抓对标,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改善人民群众消费品质。围绕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大力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推进军民产品标准互换转化。加快实施标准升级,推动我省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并轨,积极抢占市场话语权。
第二,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品牌体现了产品竞争力,也是区域形象名片。要大力培育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以特色优势产品为重点,鼓励争创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和XX名牌,培育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培育一批管理先进、行业领先的品牌企业,形成群雁竞飞、生机勃勃的局面。要大力培育区域质量品牌,努力创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及产业集群,XX南经济区要树立“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的品牌标杆,XX东北经济区要培育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攀西特色经济区要做大做强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康养品牌,XX西北经济区要擦亮生态产品品牌和旅游服务品牌。要大力宣传推介XX品牌,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等机遇,办好“万企出国门”“XX货全国行”等活动,实施“互联网+XX品牌”行动,大力提升XX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着力夯实质量基础。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提升质量的根本之策。要更加重视通过创新创造抓质量,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跨部门联合应对机制,完善通报评议、监测预警和措施发布平台,助力XX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要加快建设XX先进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服务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基础引领作用。围绕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工业计量,完善提升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制定,努力建设“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认证体系,更好服务XX企业“走出去”。加强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检验检测结果国际互认,打造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技术支撑平台。推进XX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确保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同时实现优进优出。
第四,切实管住质量安全。一要落实“抓行业必须抓质量、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压紧压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推动部门监管有机衔接、无缝对接。二要建立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推进各类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详细台账,倡导消费者索证索票,准确掌握从车间到用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倒逼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三要紧盯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和频次,及时排查质量隐患。特别是对事关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和重点消费品质量问题,要依法严惩,形成震慑。四要重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质量监管领域的运用,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建立完善质量抽查、分级监管等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故。五要建好用好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完善落实检验检疫口岸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及核生化反恐等联防联控机制,切实保障国门安全。
三、着力构建质量多元共建共治格局
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不仅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方位、立体式的提升,这就需要构建起各方面、各行业积极参与,党政、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多元共治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一)切实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党委政府是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着力构建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的质量考核办法,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强化工作督查奖惩,促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三方责任的落实。要充分发挥质量强市、质量强县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各方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协调解决重要问题。要完善天府质量奖评选机制,支持市(州)设立政府质量奖,落实对名牌产品、质量(品牌)示范区、质量先进企业等的鼓励政策。
(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质量的主体,提升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要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企业首负责任制,形成逐级倒逼、明细明确的质量安全责任链条。建立企业质量责任保险、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督促企业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和法定义务。推动大中型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要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引导支持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督促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要支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把培育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工匠作为永续工程,从改进体制机制入手,支持创新创造,鼓励精益求精,更好发挥质量发展中“人”这一根本要素的作用。
(三)有效提升全社会质量治理水平。质量问题关联方方面面,涉及所有人利益,既要坚持全域抓,又要坚持全员管。要将质量法治建设纳入依法治省总体部署,建立健全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出台社会关注度高的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以及消费品安全等法规规章。推进质量领域简政放权,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切实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自主权。要着力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加快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落实“黑名单”和“红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坚持正面引领和反面曝光相结合,引导消费者积极、理性参与质量监督。要充分发挥行业作用,支持引导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等加强内部监督,规范会员行为,面向企业推广质量诊断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要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理念,把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员工和行业行为准则。全方位加强质量教育宣传示范,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群众关心质量的环境和氛围。
质量发展,百年大计。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切实把质量摆到全省发展的中心位置上来,以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全力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为实现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两个跨越”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