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爱好。
2.初步学会向老师和同学讲讲自己想当怎样的小学生。
3.知道上课要遵守纪律,做到专心听讲,不随便讲话,不玩东西,发言要举手,坐姿端正。
4.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5.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学会问好
1.(出示插图)仔细看图,你看明白了什么?(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校门外,老师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学。有的小同学结伴来到学校,有的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学校。画面上,一个小同学正在听妈妈说着什么,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说“再见”,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老师互相问好。校园里,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几个同学正在扫地、浇花。)
2.是呀,我们也学着图画上来问问好,问好时,我们可以鞠躬,如果以后你当上少先队员,那可以敬队礼。(师生起立,互相问好)
3.评价:表情是否是微笑,声音是否响亮,态度是否大方。
4.早晨看见老师可以说老师早,中午呢?下午呢?校外呢?
5.仿照刚才的样子同学之间问声好,老师和同学之间问声好。
在上每节课之前,老师和同学都要有礼貌地问好,这表示我们之间的相互尊重,我们来试一试。(师生进行问好。)
(二)明确自己是一名小学生。
1.刚才有的同学脸上笑眯眯的,你们为什么高兴呢?
学习说话: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表情)
2.学习儿歌:太阳公公起得早,花儿点头对我笑,背上我的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
3.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光荣的小学生了,教师板书:小学生,这三个字就是小学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自我介绍
1.我们班有那么多小朋友,有的已经在幼儿园里相互认识了,有的还不认识。现在在同一个班里学习,我们就要互相认识一下,该怎么说呢?
2.谁来把自己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要求声音响亮,说话连贯,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再说说是哪个学校(或者幼儿园)的学生,还可以说说自己的爱好。
4.小朋友都介绍得挺好的,自我介绍中还可以突出自己的特点。同桌之间互相介绍。教师巡回。
(四)观察思考,规范课堂常规。
1.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每天上课,学习成绩挺好,有的同学却学不好呢?
2.看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上课的?(小朋友眼睛盯着老师,认真地在听课。)
3.学习说话:上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
4.谁明白什么是专心听讲?(眼睛看老师,耳朵仔细听,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对,其实上课中坐的姿势和写字的姿势也非常有讲究。
(五)观察图画,明确正确的坐姿、写字姿势
1.良好地写字姿势,对我们身体的成长,体形的变化都有益处。
2.你们仔细看图画,谁能学着图中小朋友的样子来坐一坐。
3.教师表扬同学,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坐的?(两脚放平,身子坐正,腰背挺直,头抬高。)
4.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看图就能说出正确的坐姿,(教师板书“坐”)这就是“坐”,坐下来的坐。
5.读书又应该怎样的读书姿势呢?
6.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把书拿出来,斜放在桌面上,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好吗?
7.教师巡回检查。
8.谁能用一首儿歌来记住这漂亮的读出姿势?
9.师生共同编儿歌:写字、读书姿势要端正,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两脚放平,脚踏实地。
(六)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学会了问好,而且还能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认识了“小学生”三个字。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使用,从今天开始就看看哪些小朋友是真正有礼貌的小学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表演课本剧头脑风暴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1、结合课本注解试翻译全文,并标出疑难字、词、句;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bàng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第1自然段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朝]服衣冠
朝:(zhāo,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中,“与……相比,谁更……”;孰:疑问代词,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美丽:古代可用于男子
(5)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8)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
(9)(忌)[暮]寝而思之(省略句)暮:名词作状语;而:表修饰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11)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向
第2自然段
(1)入朝见威王朝:cháo,朝廷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3)皆以美于徐公(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以:以为、认为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被动用法)
第3、4自然段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2)能谤讥于市朝于:介词,在
“谤讥”,古义:批评议论缺点(不含贬义);今义:诽谤与讥讽(含贬义)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时时”,古义:隔一段时间,不时今义:经常、常常,表频率
(5)期年之后期(jī)年:满一年
(6)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7)皆朝于齐(介宾后置句)朝:cháo,朝见于:介词,到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固定句式,表判断于:介词,引出处所,在
六、课堂小结
1、解题“讽”“纳”“谏”(兼语短语)
2、《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纵横捭阖
3、朗读欣赏
1、认准字音、字形: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4、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七、布置作业
1、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一)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二)归纳复习重点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zhāo,早晨)
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
皆朝于齐(cháo,朝见)
(2)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引出处所,在)
(3)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文言句式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①“此所谓”固定句式,判断句②介宾后置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受蒙蔽”
(3)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小编 .com…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图示
1、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受蔽: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2(三比)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3(三令三赏)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堂小结
1、归纳复习
5、文章思路
2、朗读欣赏与思考第一段:邹忌比美
3、课本剧表演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段:邹忌讽谏
4、讽谏艺术: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第三段:威王除弊
第四段:除弊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2、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推荐访问:纳谏 教案 齐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等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 余映潮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0分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分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两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课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案